雖然蘇東坡曾推崇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但是王維自己卻在晚年有過這樣的感慨:「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意思說他這輩子雖然只能寫詩,但能寫得那麼富有畫境,該是上輩子擁有繪畫才能。
這裡點出一個問題,文學的魅力通常體現在虛實的轉換中。
什麼意思呢?當我們用文字表達感情的同時,需要營造出相應的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很多抽象的感覺,諸如人或物的性格、形態與動作,若能納入具體的視覺形象或聽覺形象來營造,會使讀者對你的表達產生鮮明的印象,從而引起較大的感染力。
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比如一個愛笑的人,他必然擁有「永遠上揚三十度的嘴角」。
某人個性溫柔好相處,你可以說「他像一隻貓」、「沒有稜角」、「如同挖寶藏,愈挖愈令人發現驚奇之處」。
能將正面的力量帶給周遭的人,猶如「一道溫暖的陽光,衝破了壞心情的黑暗。」
自視甚高的人,給人感覺「他的自信淹沒了所有人」。
單純無城府的人,「理智容易休眠」、「他的心裡住著一個小孩」。
對美食無招架之力,猶似「幼年口腔期沒有得到滿足般。」
行徑異於常人,可以用「他是火星人」形容。
腦中蘊藏著各領域的知識,「他像一台電腦」、「問他問題,就像上網google一樣」。
走音大王,「音準總是與原曲不同」。
嗆辣一針見血,常常不小心冒出尖銳的語句,就像「放冷箭」。
善於跑步的人,「他跑步的身影像超級瑪琍一樣」。
做事認真的人,「是個讓人放心的人」。
在各種藝術形式中,寫作是最平民化的一種,用文字畫畫,雖然不用顏料,卻能讓讀者潛在的聯想力和想像力透過閱讀轉換浮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