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植物學】植物引進史—漢代至魏晉南北朝

潘富俊 |2011.11.18
1766觀看次
字級

漢代

(西元前二○七~西元二二○年)

漢代開始,可以徵信的植物引進文獻逐漸增多。《史記》記載張騫通西域,帶回葡萄、胡桃、石榴、苜蓿等植物種子。這是植物引種最直接也最詳實的文獻紀錄。當代的文學作品也適切地反映出來,如東漢蔡邕的〈翠鳥詩〉、張衡的〈南都賦〉等,均已出現石榴記載;葡萄、苜蓿亦在多首漢賦、漢詩出現。

很多植物雖然未出現在正式的歷史或產業文獻,但漢賦、漢詩中卻有引述,顯示這類植物已在漢代或漢代之前就已引進中國,並且已普遍栽植。

這類植物如椰子,出現在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於是乎……留落胥邪」,及揚雄的〈蜀都賦〉:「蜀都之地……枒信楫叢」,「胥邪」、「枒」指的都是椰子。〈上林賦〉還提到檳榔:「留落胥邪,仁頻并閭」,「仁頻」就是檳榔。

蔞藤(荖藤)是與檳榔果實共食的植物,理應和檳榔同時引入中國,揚雄的〈蜀都賦〉:「木艾椒蘺,蒟醬酴清」,以及桓麟的〈七說〉:「調脡和粉,揉以橙蒟」,所言的「蒟醬」和「蒟」都是蔞藤(荖藤),說明蔞藤和檳榔在漢代同樣普遍。

茄子近代的文獻普遍認為,以西晉嵇含所撰的《南方草木狀》出現最早,但揚雄〈蜀都賦〉中有「盛冬育筍,舊菜增伽(茄)」句,說明在漢代茄子已經是菜蔬了。茄子引進中國的時間,可據此自晉向前推至漢代以前。

芋原產熱帶亞洲,有農業之前就被當成糧食使用。引進華南的時期應比實際文獻載錄的時間更早。漢賦多次提到「芋」,如張衡〈南都賦〉:「若其園圃,則有蓼蕺蘘荷,藷蔗薑薠,菥蓂芋瓜。」可見至少在漢代,芋已經大量栽培。

三國、魏晉南北朝

(西元二二○~六一八年)

東漢末年一直到唐朝統一天下,內亂頻仍,前後幾達四百年,此時新引進的物種文獻記載沒有太多。流傳下來的詩篇記述的新引進植物名稱,有雞舌丁香、沉香、蘇合香、菩提樹、蔥、薑、西瓜、甜菜(莙薘菜)、豆蔻等。

其中沉香、蘇合香是原產南洋的香木及香油,應以木製成品或香油方式引進中國,供特殊人士使用,應該未在中國內地栽培。

豆蔻原產南洋,可能雲南亦產,雖非嚴格的引進植物,但當時雲南非屬中土,因此仍應歸屬於當時的引進植物種類。

菩提樹原產印度,應是隨佛教傳入。南北朝梁武帝蕭衍〈遊鍾山大愛敬寺詩〉:「菩提聖種子,十力良福田。」已經具體提到菩提樹,但此「菩提」可能非今之菩提。

薑在遠古時代即已引進中國,《論語.鄉黨篇》提到「子不撒薑食」,在春秋戰國時代,薑已是烹調不可或缺的調理香料,主要用以去腥,老薑則充為藥材。湖北江陵戰國墓葬、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物品中均有薑塊。南北朝詩,也有多處提及。

西瓜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五代時引進中國,如《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就說:「中國種植西瓜最早載於《新五代史.四夷附錄》。」明代以前,文獻大都以「寒瓜」稱之。這是因為西瓜是夏季水果,有清熱去暑之效,遂稱「寒瓜」。詩詞典籍中最早出現西瓜的,應是南北朝梁.沈約〈行園詩〉:「寒瓜方臥壟,秋菰亦滿陂。」其後,唐詩亦有多首詩述及「寒瓜」。可見至遲在南北朝之前,西瓜就已引入中國。

甜菜又名莙薘菜,據《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所說,是西元五世紀從阿拉伯引入中國。南北朝齊.謝脁〈秋夜講解詩〉:「風振莙薘裂,霜下梧楸傷」,就有提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