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子云:「貧而好樂,富而好禮,眾而以寧者,天下其幾矣。」
—《禮記.坊記》
讀懂名句
夫子說:「貧窮卻能夠感到快樂,富裕卻能謙恭好禮,家裡人口眾多卻能相安無事,像這樣在世界上應該少吧!」
名句故事
《禮記.坊記》一般被認為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因此這篇文章繼承了孔子以來的儒家思想,而儒家也是春秋時代最講求禮儀的學派。
儒家早在孔子時代就非常強調「安於貧窮」與「富而好禮」的思想。子貢曾問孔子說:「貧窮而不會去諂媚他人,富裕而不會感到驕傲,這樣的人如何?」
孔子就回答:「可以。但是不如身處貧窮卻仍然感到快樂,富有而懂禮節的人。」不僅如此,最得孔子欣賞的顏回,正是貧而樂的最佳典範。
孔門除了有顏回這樣貧而好樂的典範之外,同時也有如子貢這樣富而好禮的人,雖然子貢在當時富可敵國,不過仍然以最恭謹的禮儀侍奉孔子,更在孔子死後堅持完成守喪三年的禮節。由此可見,子思在〈坊記〉會這麼說,是其來有自的。
新說名句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春秋時期的范蠡是協助越王勾踐復國的最大功臣,也是著名的大商人。
他在勾踐復國之後並沒有擔任高官要職,而是坐著小船飄遊在大江湖泊之上,到了陶國改名叫「朱公」。
陶朱公認為陶國居於天下中央,因此利用地理位置之便,任用賢人,經商致富,更壟斷居奇、投機逐利,於是在十九年間就三次賺得千金財富,他年老力衰時,由子孫繼承他的事業,不斷生財。
然而陶朱公並沒有將這些財富囤於家中,反而是分送給他貧窮的朋友和遠房親戚。這就是所謂的富而好禮,因此後世只要說到富豪,都會推崇陶朱公。
至於說到安貧樂道,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東晉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許多著名詩文皆是書寫貧困生活中的情趣,這裡介紹一首較不為人知的飲酒詩:「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屢空不獲年,長饑至於老。雖留身後名,醫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實。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表。」
陶淵明舉出顏回、榮啟期作為安貧樂道的典範,他指出兩人之所以忍受這種飢餓,為的就是圖一個心安。
世間上的名利、外在的禮節都只是浮雲,唯有從這些外在物質中解放出來,他的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而內心的理想也才能獲得滿足。這首詩正是陶淵明超脫貧窮,追求內心安樂的最佳寫照呀!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