芰,古又名「菱」;今名「菱」。《本草綱目》解釋「芰」、「菱」字的來源,說此類植株浮在水面上,葉向外鋪散,所謂「其葉支散」,故稱「芰」;果實的角「稜峭」,所以又稱為「蔆」(菱)。圖/潘富俊
芰,古又名「菱」;今名「菱」。《本草綱目》解釋「芰」、「菱」字的來源,說此類植株浮在水面上,葉向外鋪散,所謂「其葉支散」,故稱「芰」;果實的角「稜峭」,所以又稱為「蔆」(菱)。圖/潘富俊
文/潘富俊
製芰荷以為衣兮,
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
茍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長余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揉兮,
唯昭質其猶未虧。
——節錄〈離騷〉
芰,古又名「菱」;今名「菱」。《本草綱目》解釋「芰」、「菱」字的來源,說此類植株浮在水面上,葉向外鋪散,所謂「其葉支散」,故稱「芰」;果實的角「稜峭」,所以又稱為「蔆」(菱)。
春秋戰國時代,菱是士大夫的服色象徵,所以〈離騷〉才說「製菱荷以為衣兮」。菱葉浮在水面上,形成六角形圖案,古稱「菱花」。〈九歎.逢紛〉章之「菱華車」,指的就是飾以菱葉圖案的車子。
菱有多個品種,果實三角或四角者稱為「芰」,今或稱為四角菱;果實兩角者則稱為「菱」。常見的栽培種類除菱外,尚有細果野菱。菱的果實角較直,栽培面積較廣;細果野菱的果實,角彎曲向下傾,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北。
除了角的數目不一,成熟果實的表皮顏色又有青菱、紅菱、淡紅菱的分別。
果實稱「菱角」,色白脆甜,可生食也可熟食,自古即為著名的菜蔬和水果,也是貴族宗廟的祭祀供品。菱的栽植以華東和華中地區為多,普遍見於湖泊、沼地。
據文獻記載,周朝時,菱角已是祭祀的重要供品, 可見菱在中國的栽培歷史至少已有二千年。
植物小檔案
學名:Trapa bispinosa Roxb.
科別:菱科
一年水生草本。莖多分枝,蔓生,水中的節間細長,接近水面的節間短。
葉二型:沉水葉羽狀細裂;水上葉聚生莖頂,成蓮座狀排列,形成葉盤,稱為「菱盤」。葉片三角形,長寬各約二至四公分,葉緣具齒;葉柄中部膨脹成寬約一公分的海綿質氣囊。
花單生於葉腋。瓣四,白色或淡紅色,雄蕊四;子房半 下位,花盤雞冠狀。
果兩側各有一硬刺狀角,紫紅色。分布於全中國各地池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