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通過《補習及進修教育法》草案,明訂不能招收未滿六歲的兒童,但有助「身體律動」及「藝術才能」類別可報請許可。即補習班只能教跳舞、繪畫等,其他如美語、作文、珠算、心算、書法、圍棋等,都不能招收六歲以下兒童。
草案將送行政院及立法院審議,但這項草案九十八年已送行政院,全都被退回,如今捲土重來,能否通過還待觀察。日前教育部宣布禁止師生戀,已引起「管太多」的質疑,如今似乎又添一樁。
六歲前是否適合學外語、珠心算等,跟腦力、記憶相關,學者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六歲以前是學習的黃金時期,但幼教學者認為幼兒不適合學習用腦力思考、記憶或背誦,藉由律動學習則可快樂成長。
有研究顯示,愈早學語文,以後的語文能力愈好。近年中國經濟崛起,引發全球中文熱,美國幼稚園已讓幼兒學中文。教育部草案顯然是接受了幼教學者觀點,但如果業者以律動方式來教外語、作文等,是否合法?教育部表示,融入在遊戲中的教學,可以考慮放寬。然而,「遊戲教學」如何定義?
用英文唱唱跳跳、捏陶拉胚可以,顯然英文、書法、圍棋本身沒有錯,錯的是填鴨式教育方式。書法禁止的理由是兒童手部肌肉尚未發育完全,強行練習握筆對手部可能造成傷害。但「身體律動」也可能發生強度太高、過度練習的問題。
不僅教育部頻掀風波,勞委會也爭議不斷,無薪假愈演愈烈,勞委會表示不能容許獲利企業實施無薪假。另一方面,政府也很清楚,無薪假是企業調整經營的彈性選擇之一,不能全然限制。
因此就形成行政院長吳敦義所說的:「政府不能管太多,也不能管太少。」問題在於,政府如何管得不多不少?同理,規範六歲以下兒童補習方面,又如何管得不多不少?
吳敦義去年曾說,無薪假這個創新概念應該得諾貝爾獎。在金融海嘯衝擊下,企業以無薪假度過難關,勞資雙方共患難,避免了失業風暴。這就是政府不要管太多的地方,企業實施無薪假是為了保留元氣,因應未來,並非全然為了削減成本。政府不能管太少的地方,則是應觀察企業實施無薪假的流程是否符合規範,有無濫用。
政府更該管的,是無薪假反映出來的景氣低迷,短期並無回升跡象,應拿出應變對策,以免情勢惡化;無薪假一旦擴散或轉為失業,將更難善了。
五歲幼兒免學費上幼稚園今年開始施行,教育部也即將展開幼稚園評鑑,導正不適合幼兒發展的教學方式;那麼,對招收幼童的補習班,也可透過評鑑來導正,何以需要全面禁止?
無薪假只是少數幾家公司發生的事,勞委會卻要訂定規範讓全部企業都適用,一樣太過牽強。業者要拚轉型、圖生存,政府不能只是消極的保護勞工權益;經濟部應檢討產業政策,協助業者發展的腳步必須加快,否則只會逼業者出走。
同理,關於幼兒的學習,兩派學者都有立論基礎,不宜偏廢,教育部應善用各項政策工具,如宣導與評鑑,不必一味只迷信以法律禁絕,否則一旦幼兒補習教育轉為地下化,就更難正常化。政府應拿捏好該管與不該管的分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