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高等教育的質量

 |2011.10.27
1644觀看次
字級

台灣博士供過於求,一九九五年每年畢業的博士約一千人,去年已增到三千七百人。博士「量產化」最大的問題是就業市場無法容納,求職不易,尤其金融海嘯後,博士的工作機會減少。

過去讀研究所的人不多,身價不凡,既不擔心找不到工作,薪水也高人一等。如今碩、博士如過江之鯽,非但薪水大不如前,甚至找不到工作。有博士在部落格喟歎:「沒想到高學歷反而束縛了就業空間。」供應量大增,身價當然下跌。

估計,失業的碩、博士有兩萬人,平均失業周數二十七周。令人訝異的是,景氣連連亮出樂觀的紅燈、黃紅燈,居然還有兩萬個碩、博士尋覓半年仍未能就業,這看來已無關景氣好壞,的確是供過於求。

高學歷、高失業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教育政策問題。大學過度擴充,錄取率幾近百分之百,推而及之,是博士過剩的主要原因之一。博士教育原本應該是精英教育,現在卻變成普及教育,甚至推廣教育。累積十多年的多項錯誤高教政策,讓台灣高等教育處於「量質同時扭曲」的現象。

政府在高等教育投入可觀的資源,以去年為例,高教經費占GDP的比重為百分之一點九,高於日本的百分之一點五、法國的百分之一點三、德國的百分之一點一。政府近年又連連以「五年五百億元」特別預算為高等教育加碼,但人力培養與運用出現如此大的落差,教育部門實須好好檢討。

當然,凡事不能都怪罪政府。傳統士大夫觀念作祟,這些年,雖然大家都明白讀研究所的報酬率愈來愈低,但讀的人卻愈來愈多,預估到年底,碩、博士將達百萬之眾。他們自己、父母是不是也該檢討,有沒有做好生涯規劃?

生涯規畫又與教育政策密切相關。不論是從個人或國家角度來看,高教政策不應與產業政策脫勾,只有好的人力才能創造好的產業,也只有好的產業才能留住好的人才。

為解決博士就業問題,國科會日前宣布「促進博士後研究員到產業方案」,鼓勵企業聘用博士後研究員,國科會補助每人每月三萬元,規定起薪不得低於五萬七千六百元。國科會的構想一出,即遭各方抨擊,調侃國科會成為「博士就業避難所」、輔導博士就業機構。

除了「促進博士後研究員到產業方案」,政府近年來也推出產業碩士專班、強化大學教育的「最後一里」等方案,但皆屬零星救急,無法根本解決問題。「碩博士無用論」絕非事實,但當「高不成」,又未必能「低就」時,閒賦在家不但是個人遺憾,也是國家社會損失。

教育部說,已有不少大學校長反映研究生過量,應該加以管控。但過量只是冰山一角。台大畢業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說,台大教學死板,念書就像念聖經,沒有創新性,「我書讀不好,所以才會成功」。林百里沒有博士學歷,他的成功與「讀書讀不好」之間也不能劃上等號,但高等教育的「質」趕不上「量」的擴充速度,才是問題關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