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少雯一年社日都忘了,
忽見庭前燕子飛。
禽鳥也知勤作室,
啣泥帶得落花歸。
——清 呂霜詩
〈銜泥帶得落花歸〉圖中,一位忙碌的家庭主婦,正偷閒陪孩子玩遊
戲。說是偷閒,其實一點也不得閒,她懷抱著、哄著幼小的孩童,兩眼視線不離兩個稍大的兒女。孩子一個蹲在地上玩積木,一個正發現新大陸似的被銜泥歸來的燕子所吸引。小女孩見到燕子飛來,歡喜地驚呼,且呼叫母親和弟弟也趕緊一起看。
燕子在屋簷下忙進忙出,銜來濕泥築巢,孩子覺得好玩又有趣。母燕銜回來的泥土中,夾雜著落花,而花兒的香氣也引來了蜜蜂。一幅簡單的圖,把「啣泥帶得落花歸」的詩句詮釋得淋漓盡致。
這位家庭主婦在相夫、教子、家事等忙碌生活中,已忘了時序更迭,連社日要祭祀拜神這等事都給忘記了,見到燕子銜泥築舊巢,才驚覺春天已到。
社日,要祭拜社神。社神,相傳為古代共工氏之子,掌管土地與農業之事。這天,村民在土地廟集會,以酒肉祭神,然後宴飲。晚唐詩人王駕《社日》詩:「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陸游《春社》詩:「太平處處是優場,社日兒童喜欲狂。」看來社日還是古代婦女兒童節。
如此重要的節日,竟然給忙忘了!唉!但婦人看燕子築巢,得知歲月的更迭;孩童觀察燕子築巢、孵卵、撫育幼雛、幼鳥學飛等點點滴滴中,學習到成長。
如此家常的一幅圖畫和文字,表達護生的慈悲和愛,叫人感動莫名,這就是文學和繪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