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之請,回答「止,舍利弗,不須復說」,佛陀為什麼不願再說下去?
因為此經甚深微妙,非一般人所能了解,說出來恐怕引起眾生起疑而造諸惡業,故佛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此第一希有難信之法。因此,釋尊在此以十如是之文,告訴舍利弗,唯佛與佛能究盡的「諸法實相」。十如是,即:「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諸法實相成為「門法華」的哲理根底,也是大乘佛教的基礎哲學。天台智者大師藉此樹立「一念三千論」,完成《法華經》的哲學。十如是:
「相」,即相狀,指外在之形相;「性」,即不變,指內在之本性;「體」,即以相、性為屬性之主體。「力」,即體所具有之潛在能力;「作」,乃顯現動作者;「因」,指直接原因;「緣」,為間接原因;「果」,即由因、緣和合所生的結果;「報」,指果報。以上之因緣果形成後世之報果。「本末究竟等」之「本」指開始之相,「末」指最末之報,「等」指平等;即以上之如是相乃至如是報,皆歸趣於同一實相而究竟平等,故說「本末究竟等」。
據《法華玄義》卷二上載,於空、假、中三諦,此應有三種不同讀法,即:是相如(即空)、如是相(即假)、相如是(即中)。智者大師的三轉讀有兩層意思:
(一)是分別從空、假、中三方面解釋「十如是」經文,意為諸法實相的內涵有空、假、中三個層面,而經文「如是相、如是性」,只是「空」的名字施設,是「假」的另一層意義。同時,對空、假、中的意義也作了明確的界定,「空」,是就「如」的「不異」而言;「假」,是就「空」的假名施設;「中」,是就「如中道實相之是」,如此三分說,是為了令人易於理解。
(二)更為重要的,要「得意為言」,了解空、假、中三者的關係,三者只是認識角度不同,其實是同時具有的。
也就是以「即空、即假、即中」的方式認識、理解諸法,就是真正悟得實相的方法。智者大師對經文讀法的解說,是一種新的詮釋方式,新的詮釋方式意味著新的思想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