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曼‧赫塞的每一本書都像是階段性的自訴,尤其是在五十歲完成的《荒野之狼》,徹底敞開了內心世界與外界的衝突,以豐富的宗教知識作鏡子,映照出內心深處幾近瘋狂的狼,以及剩餘半個人的懦弱。
「用最深刻、最執著的本能去爭取的東西,到頭來便會成為一個人的命運……本來是他的理想與樂趣,後來竟然成為他困厄的命運。賣弄權勢的人死於權勢,玩弄金錢的人死於金錢,阿諛的人死於屈從,追求享受的人死於逸樂……在達成的自由當中,哈里突然明白,他的自由是一種死亡。」
哈里掙扎於互相撕扯的雙重人格,以及隱隱若現的無數種靈性,擁擠地瑟縮在無處奔逃的自我裡。他的外表斯文有禮,內心瀕臨崩潰,他鄙視自己人格的懦弱、笨拙、愚昧與卑鄙,崇拜那無法掌控的狼性。在狼人的劇場裡,扮演智者的歌德、導航者赫敏娜、欲望的器皿瑪莉亞、巫師巴布羅、笑聲冰冷狂放的樂神莫札特……層疊放肆的真實對話,震碎了哈里的靈魂,他撿拾自己的生命碎片,學習玩一場人性遊戲,開始明白遊戲的規則,樂於嘗試它的折磨,願意常常旅遊存在於內心的煉獄。
《荒野之狼》好像是進入《玻璃珠遊戲》的預備大學,經歷探測人性分層撕裂的真實幻境,逐層探索人格埋藏的潛在動能,在寧靜的表面下翻天覆地,一個不小心,很可能就失敗出局。如果堅持誠實地面對自我,終究會找出遊戲的規則。出現在《玻璃珠遊戲》裡的克尼克,就像是徹底清洗過的靈魂,純粹得如此專注而神奇,連親人的試煉都免除了,直接赤條條地以孤兒的身分出場,即便如此,仍活出了近二十萬字的忙碌。
二十二歲出詩集的赫塞,二十七歲出版《鄉愁》,二十九歲以《車輪下》成名,三十三歲與音樂家為伍而發表《生命之歌》,三十六歲寫遊記《印度之行》,三十七歲寫畫家《藝術家的命運》,三十九《美麗的青春》出版後研究精神分析,四十二歲發表以辛克萊為名的《徬徨少年時》,五十歲《荒野之狼》出版,五十三歲《知識與愛情》出版,五十五歲出版《東方之旅》,六十六歲出版巨著《玻璃珠遊戲》二卷。六十九歲獲歌德獎與諾貝爾文學獎,發表呈獻至交羅曼羅蘭的評論集《戰爭與和平》,七十四歲出版《書簡集》,八十五辭世。
終其一生,所有作品都沒有脫離其觀察生活中人性發展的可能性,不斷經由不同的人生,探索生命底層的極限,直到《荒野之狼》的重擊,徹底而乾脆地用知識手術刀掏挖心理病根,清洗乾淨後幾乎脫層皮。然而,光輝燦爛的《玻璃珠遊戲》就這麼完整細膩地呈現了。
《荒野之狼》如果是開拓人生荊棘的先鋒戰士,那麼《玻璃珠遊戲》就是戰後和平盛世中治理國事的哲學家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