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開法師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前後共經歷了超過百年的時光,「死亡學」(Thanatology)在歐美才逐漸成為一門顯學。美國學者Hannelore Wass與Robert A. Neimeyer,在二人所合編的 “Dying: Facing the Facts”一書中,提出將“Thanatology”視為一科際整合的研究領域。
該書特別有一章名為「當代死亡學的視域」(The Scope of Contemporary Thanatology),論及死亡學所涵蓋與整合的科際領域,包括有:心理學、哲學、社會學、護理學、醫學、倫理學、法律學、政治學、神學、教育學、自殺學(Suicidology)、歷史學、人類學、藝術史、以及老年學(Gerontology)等等。
儘管已經有百年的歷史,「死亡學」在西方至今仍然存在著對於其學科主體性,以及其領域範疇應如何定位的問題,Wass與Neimeyer的立場,則是將之視為:「仍在持續發展中的開放性學科」。
反觀國內「生死學」的發展,若以傅偉勳教授所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一書出版之一九九三年算起,才將近二十年,還正在披荊斬棘,耕耘播種,同樣也存在著其學科主體性以及其領域範疇應如何定位的問題。
這不單是「現代生死學」的探討、研究與教學所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我們作為現代生死學研究團隊之基本成員所必須承擔的學術責任與使命。(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