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勞委會將鬆綁白領外勞來台工作限制,以延攬外籍人才。近一年多來,企業大老闆與學者一再強調,「人才」是台灣未來競爭力的關鍵,對沒有天然資源且地窄人稠的台灣,產業競爭力的確需要人才。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日前表示,台灣遲遲無法產業升級,才是競爭力不足的關鍵,彭總裁並說,如果產業沒有升級能力,就算新台幣兌美元貶到一比四十,還是沒有競爭力。
這讓我想到,近幾年來台灣缺人才的論述,可能搞錯了方向,台灣真正缺的人才,不是便宜、好操耐用又低薪的外勞或白領,而是決定企業發展方向、制定公司願景和執行策略的大老闆。
有人說,為什麼近十年來美國所有工作的薪水都沒漲,只有企業CEO的薪水飆漲,因為好的CEO是全世界最缺乏的人才。我本以為這是管理學界的笑話,但看看台灣檯面上的大老闆,不是只會要求央行讓新台幣貶值,增加出口競爭力,就是要求政府減免稅賦等,以降低成本,要不就以責任制壓榨勞工等,但沒做企業應有投資的研發與升級。
二十年前,台灣製造業因不願轉型升級,到中國大陸尋找便宜土地、勞工與稅賦的生產環境,再賺了二十年,如今大陸也調高薪資,但這些老闆還是不想升級,所以不斷要求政府,卻不想自己該盡的責任,反而薪水和分紅愈拿愈多,想來真荒謬。
而無法解決公司經營問題的CEO,在公司蒙受損失後仍可留任,不然就轉到集團其他公司,苦果卻由基層員工以無薪假或優離承擔。
試問,公司發展策略是基層員工決定嗎?為什麼公司賺錢時CEO分紅一大堆,賠錢卻要基層員工走人?難怪彭總裁語重心長的說,台灣需要產業升級,需要成為第二個日本。
因而,台灣真正需要的是能取代檯面上過度被吹捧,但已毫無競爭力,無法帶領企業走出困境,反而責怪勞工的CEO與大老闆,犯錯者不檢討自己無能,卻百般找尋卸責的藉口。
這也讓我想到在台灣大賣數十萬冊的《A到A+》,一堆大老闆都曾在媒體上暢言書中第五級領導人、找對人等核心概念,彷彿自己都做到了般,真是情何以堪。
可流(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