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中,佛陀要宣說甚深微妙的大法,是以與舍利弗間的應答為「序端」,即以「三止、三請」的儀式來進行。之前,佛陀不斷稱讚自己所證「法」的殊勝微妙,舍利弗及在場的四眾弟子,都心生疑惑,佛陀在無問自說中對舍利弗說:「止,舍利弗,不須復說(這個法不可說,不要講了)。」這是第一止。
佛陀以自證之智不可言顯,冀使眾生了知真如法性,不應於語言名相上尋求,故制止舍利弗所說。
於是,舍利弗又代表眾人說:「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這是第一請。
大家都虔誠的合掌,恭恭敬敬,想聽聞世尊演說所修證的具足圓滿無上菩提的真實義理。
然而,如來又對舍利弗說:「止,舍利弗,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這是第二止。
舍利弗因中根器的人難以領悟,再請佛陀說法,佛陀又再制止,因眾生求法的心,若未虔誠懇切,雖說也不能受益的。
故,佛陀告訴舍利弗:「不要再說了,若說我所證悟之理,世間的人和天人,都會驚異懷疑。」因為一般的人,講方便權巧的法,他會接受,若講真實的法,他卻難以置信。即一般所謂「忠言逆耳」也。
如是大事(佛證悟的真理),是不可輕易地說。佛陀若說四十餘年來未曾有之事,反而會引起眾人的疑惑,因而拒絕舍利弗的懇切請求。
不過,舍利弗聞法求道之心,更加高昂,乃做了第二次的請求而說:「世尊,唯願說之。」但,佛第三次拒絕他。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則增上慢人,因不信之念墮地獄。」想要聽聞的心懇切的人,固然可以為他說,而不想聽的人,會因為不相信而生起疑惑毀謗而增加罪業。
然而,舍利弗無論如何不能就此作罷,代與會的大眾發誓敬信如來所說之法,第三次提出請求。
於是,如來說:「汝已慇懃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如來初次許諾。
此稱為三止三請。此儀式也見於後面〈如來壽量品〉:「三誡三請,重請重誡」。
古來解釋「止」,有二種意義:一是殷勤之義,是釋尊出世本懷的大法,故不可草率的說;二是誘發之義,為獎勵警策與會的大眾。
如來的三止,是為了將說大法而慎重其事,也是為引發與會大眾欲聞其大法之心,終於成為〈方便品〉的中心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