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光 顏真卿晚年重要作品〈麻姑山仙壇記〉全文近九百字,顏真卿任撫州刺史時,正逢仕途失意之際,於唐大曆六年夏四月寫成,此時顏真卿已是六十二歲的花甲老人,其書法已另有一番境界。
〈麻姑山仙壇記〉字體除了常見的大楷之外,亦有精工的小楷,同樣是大曆六年夏四月寫成,而小楷比大楷寫得好。這是一篇有別於一般書法家纖細秀雅的小楷書體,顏字豐腴的筆墨,有其雍容的風姿,質樸茂密的走筆方式,彰顯出恬淡風骨,此篇小楷寫得寬闊,彼時其心境界是曠達且自然的。
蘇東坡於〈書吳道子畫後〉寫出了唐朝文學與美學的千古風流人物,他在跋文中這麼寫的:「君子之於學,百工之於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對於書法評論而言,此一總結將顏真卿的字推到了極致。
蘇東坡此一定論影響著後來的流派,自宋朝之後「顏體」於書壇發展上逐漸變成主流,如今有心學習書法者,鮮有不學顏真卿者。然而,如果真要學「顏體」應直接臨習「顏字」,顏真卿的碑帖多的是,不必屈尊學近代王子皇孫達官貴人的「二手顏字」;又如學「魏碑」,何不直接臨原拓本,而去臨近代名家的「變體魏碑」呢 !
《滄浪詩話》有言:「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有志者應取法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