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傳統歌子戲與現代歌子戲都有不同,可以吸引觀眾達到共鳴的「美」,傳統歌子戲美的淳樸、親民,而現代歌子戲則走精緻化,是在藝術高超水準上,和觀眾互動共鳴,建立美感。
施德玉表示,傳統歌子戲是和生活結合,使用老百姓易懂又耳熟能詳的樂曲,音樂變化性不大、重複性強,藝術表現形式也合乎那個時代的審美觀,說白唱詞口語化,民間性音樂色彩濃厚,有著「滿心而發,肆口而成」的效果,演員即興演出易與百姓共鳴,漸漸激發出傳統在地戲劇的美。
施德玉指出,傳統歌子戲「唱腔」採用「錦」歌原聲態唱法,質樸有親和力,閩南語語言腔調多,聲音旋律曲折,有八音、高低音繁複,唱起來曲調豐富,語言和音樂結合自然,調性變化多婉轉。
曲調旋律除用常用的七字、都馬調外,也大量用民間歌謠,可塑性強屬曲牌的「粗曲」,可用曲調詮釋喜、怒、哀、樂的情緒,易感動人。而伴奏樂器主要有三項,音色細、高的「穀仔弦」又名「頭首弦」音質感染力強;「大廣弦」是中音區的樂器,音暗啞叫「二首弦」,兩項樂器的配合,會有厚實音出現;「鴨母笛」音悲涼感動人。
至於現代歌子戲精緻化之後,欣賞對象不只是一般民眾,高知識份子也不斷增加,再加上科技發達,民眾和世界各地交流機會增多,傳統演出已不能滿足現代觀眾,因此歌子戲團需不斷推陳出新,劇本的內容要有衝突、矛盾、懸疑情節等張力,才能吸引觀眾。
此外,演員不論唱腔、身段更是身、手、演、口、法都得要有水準,生、旦、淨、末、丑角色,在劇中清晰呈現,在藝術高超水準上,才能和觀眾互動共鳴,建立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