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台灣傳統藝術「歌仔戲」,也有另一說詞是「歌子戲」,究竟那一種說法才是正確呢?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教授施德玉表示,「歌子戲」是古老的傳統說法,而「歌仔戲」是「子」寫成閩南語同音字的「仔」,結果唸久成真。施德玉指出,學術界希望恢復傳統正確說法「歌子戲」,可是為不造成民眾困擾,兩種唸法「攏ㄟ通」啦!
本土歌子戲 起源老歌子
「中國三百多劇種中,台灣歌子戲是唯一發源於台灣的戲種,具有代表性意義。」施德玉說,台灣早期以農業為主,農閒時民眾聚在一起手足舞蹈的歌唱,這些音樂、歌謠來自閩南各地,故稱「錦」歌,其中也涵蓋福建老百姓傳唱的「老歌子」,是帶有肢體動作、故事情節稱的唱跳。
另外,農家婦女在家也喜唱劇目有押韻,唱起來順口有故事性,四句聯,每句七字的「歌子轍」。古早人將有歌和音樂的「錦」歌,及有故事情節「歌子轍」的特性結合,使可以歌唱一個故事的表演稱「歌子戲」。
「歌子戲的音樂有二大主調,一是七字調,另一是都馬調。」施德玉表示,七字調是由「歌子轍」編寫而成,都馬調則由大陸傳來,因此,台灣歌子戲團去大陸演出,非常受歡迎,尤其福建當地民眾因歌子戲的音樂和家鄉「錦」歌相同而熟悉,後來也發展出和台灣歌子戲很相近的「薌劇」,同時也促成兩岸「歌仔戲」的密切交流。
「台灣歌子戲興起於曾在宜蘭很蓬勃的『老歌子』。」施德玉表示,宜蘭「老歌子」是民眾休閒時,先在戶外除草成一塊表演空地,表演者沒有身段、手勢、服裝,採「踏搖方式」唱跳,學界又稱「落地掃」,也是最早的舞台表演;三○至四○年代,內台戲蓬勃起來,民眾休閒活動是買票進「戲園」看戲,形成室內的劇場表演形式;隨著五○年代,廣播、電視興盛,內台戲沒落,不再重視整體舞台表現,反因錄影需求,更要求演員臉上表情、唱腔的精緻,及身段的精緻化。
無法進入廣播、電視的歌子戲團,因而走向外台。「目前在台灣南部,外台戲仍受到廟會、婚喪喜慶的歡迎。」施德玉舉例,像是南部很有名的「民權歌劇團」專走外台,現在一年仍有二百場演出,雖然比起以前少,但民間仍有需求,「事實上,南部有不少類似的外台歌子戲團」。
受西方影響 劇場精緻化
「觀眾受到西方劇場影響,歌子戲團走向『劇場』,與世界接軌。」施德玉指出,當歌子戲團開始進入國家戲劇院、城市舞台等藝術殿堂演出時,就會要求要有高水準的演出,不論編腔、燈光、舞台、服裝,皆朝向「精緻歌子戲」前進,尤其是劇本要求,要有文學素養和主題思想,文本的表達意境內涵要有深度,因此「精緻歌子戲」也被稱為「劇場劇子戲」。
台灣歌子戲隨著時代進步,也不斷演變,可是施德玉認為歌子戲的改變必需「型變質不變」,也就是,歌子戲親民、本土性的本質,以及歌子戲的曲式結構、語言、有特定音色的傳統樂器也不能改變。施德玉說:「唯一可以改變的包括服裝、道具、布景等外在的型,可與時俱進的變化。」至於劇本內容,施德玉認為,主題思想可以變化,讓台詞典雅,更要合乎現代觀。
學音樂的施德玉相當重視歌子戲音樂的變化,她指出,歌子戲音樂可以加入交響化的和聲,使對位產生豐富音響效果,因此近年來歌子戲喜歡結合交響化的國樂團,滿足現代人聽覺。「至於對演員的要求,更需因時代的進步而嚴格,像是唱腔的音準、音色,聲音情感要藝術化,身段更是需文武具備,只有藝術造詣提升,歌子戲才能在當代繼續延伸發展。」
歌子戲是台灣具代表性的劇種,「人才培育是教育、文化界都應重視的課題,只有從教育著手,培育了優秀的演員,才可吸引觀眾看戲,歌子戲才會有發展的遠景。」施德玉也指出,歌子戲的未來,應由政府、學界和民間合力推動,讓明、清以來,已有五百年歷史的劇種,仍可不斷創新、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