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五光十色的種種社會現象,若沒有相當的自制力,就容易心猿意馬,而隨波逐流了。」通常我們會以「心猿意馬」來形容一個人心性不定,易攀緣外境、浮躁不安的散亂心思,有如猿猴、狂馬般不易駕馭,無法自持。與「三心二意」之義相近,又作「意馬心猿」。
佛教經論中,常以此譬喻修道人之心神渙散、心思不定的狀態。「心猿」可見於《出曜經》的敘述:「心之為物,猶豫不定,著色聲香味細滑法。猶如猿猴貪著果蓏,捨一取一,意不專定。」「意馬」於《大寶積經》載:「如是識王,住於身城,見於六處,無常侵害……御醉法象,調習意馬。」或《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序》云:「半偈而息心猿,一句而調意馬。」
最早將「心猿」和「意馬」連用的,可見於唐代《維摩詰經變文》:「卓定深沉莫測量,心猿意馬罷顛狂。」就是指心起妄想,意念馳放不定,譬如騰躍之猿、狂奔之馬。若不能善加調伏此飄蕩、妄動之心,則時常在天堂、地獄來回奔馳,輪迴不已。如《正法念處經‧生死品》所述:「此心猿猴,常行地獄、餓鬼、畜生生死之地。」因此,佛教將「心猿意馬」視為修道者入定的障礙。
《菩提資糧論》亦說:「修定比丘心思維時,專意莫亂……應以念繩繫心猿猴,繫著境柱;唯得數數繞於境柱,不能餘去。」修禪定者,要讓萬馬奔騰的心思平息下來,就像以正念之繩,將躁動不定的猿猴綁在柱子,即使東跳西跑,也只能繞著柱子打轉,無法掙脫到其他地方。
所以,心若能專注一境,日久見功,自然能夠止息妄念、令心寂靜。是以《圜悟佛果禪師語錄》中勉勵禪者,參修應當以生死為念,才能「歇卻心猿意馬,荷擔大機大用。」若捨此他求,終無出離煩惱之路。
無論是佛法中勸導修道者應專注一境的心念,或是現今形容人們心性不定、浮躁不安的心思,切莫「心猿意馬」的提醒,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