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虛無與務實間 徘徊

周慧珠 |2011.09.11
772觀看次
字級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視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

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世人原諒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

──《對照記》

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張愛玲逝世於美國寓所。時隔十年,其生平傳奇被首度搬上舞台。從現在開始,相信有許多張迷都期待著十一月初《紅玫瑰與白玫瑰》話劇的演出,而開始大量閱讀「張愛玲」是必需的功課。

謎樣的張愛玲,是五四以後令人著迷的女作家,在其作品中,充分流露著世人對心緒挹鬱與放任的矛盾。

夏志清對張愛玲的評價極高,她把張愛玲發掘出來、寫入歷史,稱她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其作品《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甚至想把張愛玲排在「五四」以後的中國小說作家的前四名之以內,並協助與推薦研究獎助金與工作機會,鼓勵張愛玲英譯《海上花》的出版等等。張愛玲去世後,夏志清更以〈超人才華,絕世淒涼〉一文追悼。

唐文標則認為張愛玲是「沒落的上海世界的最好和最後的代言人」,他指出張愛玲的世界是荒涼的、「死」的,裡面的人物也都「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

二○○○年,在香港嶺南大學舉辦的「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上,即曾安排一場「張愛玲與我……」的座談會,作家朱天文、王安憶、蘇童、須蘭都在會中提出自己的看法,王安憶以「世俗的張愛玲」提出她對張愛玲的散文的觀點,十分真切傳神:

張愛玲的散文。我在其中看見的,是一個世俗的張愛玲。

她對日常生活,並且是現時日常生活的細節,懷著一股熱切的喜好。她喜歡的就是這樣一種熟稔的,與她共時態,有貼膚之感的生活細節。這種細節裡有著結實的生計,和一些放低了期望的興致。」

同時,她又提及,在小說裡,張愛玲就隱到了幕後,寫的多是些市井人物,而對這些俗事,更帶了刻薄的譏誚。

「……當她略一眺望到人生的虛無,便回縮到俗世之中,而終於放過了人生的更寬闊和深厚的蘊含……,又回落到了低俗無聊之中。」於是,就此,張愛玲的虛無與務實,互為關照、契合、援手,造就了她的最好的小說。

胡蘭成說,張愛玲的小說和散文,「有一種古典的,同時又有一種熱帶的新鮮的氣息,從生之虔誠的深處迸激出生之潑刺。」而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寫著: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詩,然而它的人生態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乏人性。悲壯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它的刺激性還是大於啟發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這一段文字,似乎更道盡張愛玲的性格。但是,她的〈愛〉這篇小文,卻又是如此清靈,沒有對比的芒刺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