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庶民心聲系列-- 網路生活 不虛擬不沉迷

 |2011.09.07
2219觀看次
字級

英國經濟學家研究發現,民眾在谷歌搜尋的關鍵字,能提供可信、即時的經濟活動指標。他們利用谷歌搜尋「失業」和「房價」等關鍵字發現,其預測未來趨勢的精確度不亞於傳統指標,甚至能更精確預測房市趨勢。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網路在許多人的生活中已經不可或缺。今天人類的「生活」幾乎可用「網路生活」一詞來概括,網路世界原被認為是虛擬世界,卻愈來愈與實體世界不可分離。

新北市一個網路遊戲迷與暱稱「這是空號」的遊戲盟主發生糾葛,在遊戲討論區罵對方是變態,被地院依加重誹謗罪判處拘役三十天。以往不管公然侮辱或誹謗,「被害人」身分必須讓人清楚知悉,這次判決將「網路身分」也納入,是國內法院針對誹謗網路首度做出有罪判決。

網路世界複製真實世界,也帶來若干負面影響,人們必須正視網路「生活化」所帶來的種種社會、政經變遷。要知道不能在網路「暢所欲言」,網路上的言論自由須有所限縮,轉寄郵件也須註明出處,不能任意引用、抄襲。

負責任的網路使用者應了解,沒有註明出處可能使很多謠言因此傳遍網路,造成恐慌。譬如有關醫藥、食品安全等有關消費者的訊息,經常傳遞錯誤資訊或未經證實的研究,混淆視聽。

數位時代造就了「數位幼兒」,他們玩著各種應用程式和電腦遊戲,是「先會打遊戲、後會繫鞋帶」的世代。美國最近調查顯示,百分之十四的四至五歲孩子會自己繫鞋帶,卻有百分之二十一至少會玩或操作智慧手機。

繫鞋帶通常被認為是五、六歲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事件,但美國研究人員憂心指出:「我們認識這樣一個幼稚園小孩,她是玩『憤怒小鳥』的遊戲高手,卻不會自己繫鞋帶。」家長不能任由幼兒上網而不知節制,否則「數位幼兒」成長後,將無法適應真實的世界。

「宅小孩世代」如同宅男宅女,人際關係疏離,容易和現實世界脫軌,並連帶影響學業。荷蘭研究發現,學生一邊唸書一邊玩臉書,會影響成績,就算只是在唸書中間斷斷續續玩一下,平均成績還是比不玩的同學低百分之二十。

在「電子教室」日益普及的趨勢下,教育當局應研究思考如何應用網路來強化教學,避免影響教學與學習,並解決城鄉之間的數位落差。

西班牙薩拉戈薩大學調查歐洲十國的青少年指出,三分之一學生每天上網超過兩小時,周末則有六成超過兩小時,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已成為健康的新殺手;對成人來說,還與罹患心臟疾病有關。

三軍總醫院連續三年對台北市高中生調查發現,約有百分之十八的學生「非常沉迷」於網路;在這百分之十八的學生中,約有兩成有輕度焦慮、重度憂鬱和躁鬱症的情況。未來在新版的精神醫學診斷手冊上,考慮將「網路沉迷」列為正式精神疾病診斷。

運動時間少可能產生「蒼白的一代」,少曬太陽而羸弱,進而影響心理「不夠陽光」。運動後流汗,可排掉身心各方面「廢物」,有助養成健康性格、心理。鼓勵青少年多運動,不但是家長應要求孩子的,更是青少年自己要身體力行的。(系列結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