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阮愛惠報導】相傳在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台灣發生「林爽文之亂」,亂軍到處打家劫舍,清廷束手無策,桃竹地區的客家先民為保衛家鄉,自動籌組一支千餘人的義民軍,打著黑令旗前往中台灣,轉戰各地與林爽文之亂軍激戰,在武器與人力相差懸殊的狀況下,犧牲慘烈。
陣亡的義民軍曝屍曠野,林先坤等富紳見狀不忍,收集骸骨兩百多付,分裝在十幾部牛車上,原先計畫運到湖口地區安葬,沒想到牛車行至新竹枋寮(即今新埔)不肯再走,經擲筊請示,才知義民自選葬身此處,於是建塚安葬,並在墓前建造一座「義民廟」。「林爽文之亂」最後經福康安平定後,乾隆皇帝龍心大悅,賜匾「褒忠」以嘉勉在此事變中的英勇義民。
義民祭典因在農曆七月間,因此常與鬼月中元祭典一起舉行,因此除了中元普渡的悲天憫人意義外,更融合了祭奠當年為保衛鄉土而犧牲生命的先祖的特殊意涵。祭典活動由桃竹「十五大庄」輪值,這十五大庄都是當年開發較早地區。義民廟中元祭典每年都持續舉行三天,一大特色就是人鬼同饗、陰陽其歡,更大設筵席,款待親朋好友。
義民廟中元祭典的重頭戲之一,就是神豬祭祀。當地居民輪流供獻「神豬」。名列二十等以內的大神豬,至少都在七、 八百台斤 以上,若要成為特等大神豬,通常需重達 一千三百台斤 左右才有資格。大神豬除了屠殺之後全豬在各區祭壇前參加「普渡」儀式外,在祭典結束後,也會切成長塊分贈大家。
據民俗學者分析,神豬比賽主要源自於農業時代,敬天愛神的善男信女,藉由精心飼養的全豬,擺於祭典供桌上,來表達對神祇的最高敬意。然而一年一年流傳下來的結果,在地方要人、富紳商賈為展現雄厚財力與爭取面子的催化下,演變為信徒們競相飼養,並且普遍相信神豬養得愈重對神明愈敬愛。甚至鼓吹只要獲得神豬比賽的勝利,便會為飼主與鄉里帶來好運道,在此風氣驅使下,漸次發展成神豬競賽的畸形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