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記者節,今年意義格外深刻。擁有一百六十八年歷史的英國《世界新聞報》因竊聽醜聞成了「世界新聞」,最終道歉停刊。但無論是醜聞爆發地的英國,還是歐洲其他國家和美國,關於道德、法律、新聞自由與社會病的激烈爭論,仍未停止。
新聞記者是掌握社會脈動,站在新聞事件最前線的守門人,他們記錄傳達社會現象,反映社會真實,是獨立監督制衡政府第四權角色,肩負相當大的社會責任。如今民眾卻質疑媒體是否生病了。
聯合國在一九九三年通過每年的五月三日是「世界新聞自由日」。目的是提醒政府和民眾,新聞自由的權利是任何資訊社會的基礎。一九九七年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了世界新聞自由獎,表彰維護和提升新聞自由的努力。
有的記者堅守崗位,令人欽佩;也有許多新聞棄守倫理,淪為社會亂源。英國《金融時報》稱,英國多家媒體總部所在的艦隊街「目前遭受的蔑視是罪有應得」。俄羅斯開始反思炒作緋聞的小報是不是已經「越過界限」。
新聞工作是人類自由的最前線,但所受到的挑戰也最嚴酷。環顧國際,打壓新聞自由仍很普遍,爭取自由的努力益加珍貴。但世界新聞報事件使人開始反思,新聞記者角色定位、理想為何?新聞自由是否能無限上綱,無所節制?
台灣民眾早已對媒體表現憂心,認為有些媒體已成社會亂源。近年來,媒體競相追逐羶色腥八卦新聞,享受新聞自由卻亂象頻傳,重量不重質、偏重表面吸引力而欠缺深入思考。
星雲大師設立《星雲真善美新聞獎》,即是要鼓勵媒體多報導社會好的一面,讓台灣多點令人感動的新聞,將不真、不善、不美的社會導向光明面。的確,媒體在新聞取捨下,應少一點負面思考,多一點人性積極面。唯有如此,記者才能為社會帶來一股清流,讓台灣媒體向上提升。
在這樣的思考下,記者應自覺反省,追求理想、希望與愛,以行動淨化新聞,找尋台灣媒體新出路,找回台灣新價值。記者應展現對社會的終極關懷,堅持新聞真相與專業。記者要自律,媒體才能發揮正面影響力。
英國首相卡麥隆痛批新聞界嚴重缺乏自律;但讓外界驚訝的是,他這一番重話顯然嚴重干預「新聞自由」的主張,竟也獲得許多民眾支持:「我們需要全新的新聞自律機制,真正獨立於政府和媒體之外。」
英國民眾早已走在政府之前,自動自發抵制梅鐸的報業,不但拒看、拒買世界新聞報,凡在該報刊登廣告的各種商品,也一律被視為共犯拒買,逼得許多大企業撤廣告。
日本關西大學一位新聞學教授指出,小報文化的實質是,媒體是否擁有絕對的自由?他說,「與其問這個問題,不如問有沒有絕對自由的事物,答案很顯然:沒有。新聞報導自由也是有限度的,不能做犯法事情,揭露黑暗不能用黑暗的方式,人類共有的道德準繩應該遵守。」
新聞自由再偉大,也不容偉大到任意侵犯個人隱私,敗壞社會風氣。就如星雲大師所強調的,媒體要走進讀者心中,美化讀者的人生。那麼不但個人美好,家庭美好,世界更也美好。真善美是普世價值,做為媒體人要盡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