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法護,西晉譯經僧,月支人,世居敦煌。於武帝泰始元年來華,譯經多部,講經不輟,因居敦煌時人尊稱「敦煌菩薩」。
竺法護自小與佛教有深厚因緣,據說出生時,印度僧人竺高座便說:「八年以後,我高座來接你」;而七歲時,便自己登上高台,雙手合十,盤腿俯身,對台下人說:「阿彌陀佛!」台下人也回應:「我佛慈悲,普救眾生。」
法護隨即想尋找當年印心的師父,父母親卻不同意,並嚴厲告知小小年紀如何能禁得起出家的清苦艱辛,法護卻回應父親:「出家乃廣積功德,普救眾生之行。」又合十口吟一詩:「解悟成佛絕不難,調練身心出世間。蠲除想念攀緣盡,如空獨秀迴亦然。」
果真不凡於同年齡孩童的思想,必是宿世種下菩提善根所致。法護終於說服父母,八歲時如願禮竺高座出了家,隨師父姓「竺」(中土早期出家眾多隨師姓,直到東晉道安大師,才統一出家人以「釋」為姓),法號曇摩羅(中文「法護」之意),是敦煌第一位出家人。
據載,聰穎的法護出家後精勤修持,「誦經日萬言,過目則能體會」、「博覽六經,涉獵百家之言」;後以大乘經典未備,乃立志西行求經,隨師踏遍西域各國,精通三十六西域語言,堪稱絲路開路先鋒。
武帝泰始元年攜帶大批胡本經典至長安、洛陽,專事譯經,有聶承遠、仁法乘、陳士倫等人參與筆受、校對等工作,共譯有《光讚般若》、《寶積》、《涅槃》、《維摩經》、《無量壽經》、《正法華經》等大乘經典一五四部,三○九卷。凡早期大乘各部類代表經典皆有譯介,是鳩摩羅什大師之前最著名的譯經家,其中《正法華經》的譯介,更使觀音信仰普及於民間。
可以說,大乘佛教在中國廣泛流傳和發展基礎的建立,竺法護居功闕偉。因此,稱他是初期大乘佛教流布中國的第一大功臣,當實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