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皮弟的成長過程,大致上是順利而愉快的,然而,究竟在他們表意識的吸收學習外,潛意識裡所儲存的又是什麼樣的生命訊息?
一般人從小做出「選擇」時,往往會形成「經驗」和「記憶」,這些「經驗」、「記憶」逐步累積成為一個人的「價值觀」(對人、事、物的一些看法),而這些「價值觀」(其中包括「自我形象」)不知不覺影響了我們的「情緒」,同時也就影響了我們的「行為」。例如,當大人看到兒童出手去打弟弟妹妹時,不免出聲喝止,或者作勢也要打下去,這時,就會看到一個繼續在欺負弟弟妹妹的大孩子。
大人先自我修正
就像皮皮在五歲前常惹皮弟哭。因為只要他「選擇」欺負弟弟,他得到的「經驗」和「記憶」往往是大人的責罵,這種負面的回應,使得皮皮的「價值觀」裡有了「弟弟害我被大人罵,那我就找機會再來報復一下吧!」的想法,當然接著就形成「不愉快的情緒」,一旦有機會就會再出現「欺負弟弟的行為」。
為了不要讓兄弟之間有惡性循環的相處模式,我們大人開始改變「語言模式」和「行為模式」,也就是當皮皮又要惹皮弟不開心時,我們不再採用「以暴制暴」的行為模式,而是學習以正面方式教導他。同時在語詞上練習用正面的字句,例如,以往可能會說:「你總是愛欺負弟弟。」「你為什麼這樣不聽話?」如今說的是:「皮皮,你很疼愛弟弟,相信你會好好照顧他。」「皮皮,弟弟只有一個,相信你知道怎麼和他相處。」
說也奇妙,果然在大人自我修正後,皮皮和弟弟的關係愈來愈好,因為,他的「選擇」往往在正面引導之後成為正面的「經驗」和「記憶」,當然,之後在想到和弟弟相關的事,他會出現有趣、愉悅的「價值觀」,同時,凡是和弟弟在一起的「情緒」和「行為」,也都是「我們可以一起歡樂、一起分享。」如此這般,大人、小孩一起修正、改進,果然漸入佳境。
兒童需要好卡通
和大多數家長一樣,有時候工作忙碌,家事繁多的時候,我們不免把小朋友交給電視機,尤其當小朋友享受了遙控器轉來轉去的樂趣時,往往就看到他們把卡通頻道一個跳一個,轉個不停。
老實講,小朋友每天接觸到的訊息非常多,不管是聽來的,看來的,還是學來的,究竟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大人有時也莫衷一是,無所適從。
有一回,我特意專心地坐在皮皮和皮弟身旁一起看卡通,這一看,看得我大驚小呼的。我看到了些什麼,各位知道嗎?有的是卡通影片中,小女生對小男生說:「我想和你結婚」然後幾個小朋友在劇中爭風吃醋;有的是戰鬥金剛之類的劇情,更是打殺不斷,爭戰不完。
我轉頭看看皮皮和皮弟,他們似乎別無選擇,而且看得津津有味,直到皮弟終於看出不對勁了……他說:「我不要看,哪有這樣就打起來了?」原來,那個畫面是一隻大象對出言不遜的狼直接就猛打一頓……,幸好皮弟懂得拒絕暴力,他看出劇情中不恰當的描繪,哪有一言不合就打起來的朋友關係?總也要有溝通或協調的過程吧!
近日,聽說迪士尼頻道推出Disney Junior新內容,有大家熟悉且喜愛的米老鼠、唐老鴨,熱心助人的阿曼、特務OSO、小愛因斯坦等。如何讓小朋友接觸到正面成長的訊息,學習正確社交的技巧,還有建立友善的、樂觀的、積極的、負責任的人生價值觀,相信絕對是家長們所樂於見到的,讓孩子有個歡樂童年的學習環境,這不都是我們做大人最渴望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