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台北報導】農曆七月各地義民祭典紛紛展開,在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號召下,昨天上百位來自各行業的客家人發起「反對虐養神豬」反省連署,指出全台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桃竹客家十五庄輪祭於義民廟的神豬比賽,絕非客家傳統祭祀文化習俗,籲請各大義民祭典尊重生命,取消神豬重量比賽,提升祭拜文化。
神豬重量比賽多年來備受爭議,儘管遭動保團體抗議,但仍有部分義民廟以「不要打壓客家文化」、「應尊重地方文化及信仰」為由,反駁「尊重生命,創新祭拜文化」的呼聲。
作家李喬、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教授林本炫、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張世賢等十七位客家大老與學者昨召開記者會,呼籲停辦不人道的神豬重量比賽,更發起連署,已獲得一百七十七位客家大老支持。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表示,比賽讓豬在飼養過程中,被迫不斷增肥,並被強迫灌食、限制行動,最後肥到癱瘓、渾身是病,還要在公眾前被宰殺,不但悖離傳統祭祀精神,也違反世界保護動物、維護動物福利的潮流;他公布「台灣各地義民廟神豬祭祀現況調查」報告,指出全台義民廟約有八成祭典沒有神豬重量比賽,顯示此競賽絕非祭典「不可或缺」的項目。
多年前即提倡廢除神豬重量比賽的李喬指出,其實義民爺具有「保鄉衛民、教忠教孝」的高貴神格。反對虐養的訴求,不是要廢除祭禮,而是希望思考如何改進,轉而以比美、比創意的活動來豐富祭典,讓義民信仰更加發揚光大。
兩河文化協會理事長姜信淇認為,客家人視義民爺如親人,所以才有挑飯習俗,且沿續至今,因此義民祭典應將重點放在「挑飯」上,加強客家人與義民爺的關係。
專長為客家研究、宗教社會學的林本炫則指出,沒有生物會願意被關在一個動也不能動的地方,加上現代社會物質文明已達極致,祭典應該強調精神,用鮮花、淨水來供養神明,更能凸顯義民信仰的意義。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表示,民間已有許多廟宇改以鮮花、米果或環保材質做成的「創意神豬」取代充滿殘虐與血腥的「神豬比賽」,期待此風氣更廣為傳揚,讓「神豬重量比賽」消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