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軼事】禪淨雙修 永明禪師

覺勤 |2011.08.11
2122觀看次
字級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見彌陀佛,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此一世人熟知的〈四料簡〉偈,乃唐末五代永明延壽禪師自己禪淨雙修的修行態度及心得,對後世影響深遠,時至今日,仍是禪、淨二宗的修行指歸。

永明禪師,俗姓王,吳越王錢穆時曾為余杭庫吏,然心甚慈憫,常不忍市集籠中魚鴨見殺,購而放生,後更因擅用庫錢去作放生事而被判死刑。禪師在押赴市曹處斬之際鎮靜自若,言:「吾為數萬生命而死,死又何憾!」有人將此話通報文穆王,居然大獲轉機,王令重審,查明庫銀確無一文私用己身,遂特赦釋放,並讚此慈心善舉,聽其投明州四明山(今浙江鄞縣境內)龍冊寺翠岩令參禪師剃度為僧,法名延壽,字智覺;後因居永明寺十五年,又稱「永明和尚」。

《宋高僧傳》中記載永明禪師在寺院中是「執勞供眾,都忘身宰」、「衣不繒纊,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後出外參學,初於金華天柱峰下習定九旬,接著前往天台山德韶禪師處修學禪法。德韶是法眼宗創始人文益大師的弟子,「永明(延壽)在德韶會中,普請次,聞墜薪有聲,豁然契悟,乃云:『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永明禪師大悟後接衣,乃法眼宗第三代傳人。

永明禪師原以修習《法華懺》、《法華經》為主,在天台山修習禪觀期間,見觀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而得大辯才;後又見普賢菩薩手持蓮花,顯淨土境。那麼究應修禪觀或淨土呢?禪師欲一門深入,故作「一心禪觀」、「萬善莊嚴淨土」二籤。冥心懇禱之後,經七次抽籤,都是「萬善莊嚴淨土」籤,當下決定萬善兼修淨業,後撰寫著名的〈四料簡〉,宣揚禪淨雙修,從而融和了禪門與淨土之間固有的爭執,使求生淨土的思想完全融入諸大乘教派,並且蔚然成風。

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自行錄》中可知禪師住永明寺期間常為七眾弟子授菩薩戒,並日定一百零八件佛事功課,包括:受持神咒、禮佛懺悔、誦經、坐禪、放生、說法外,並經行念誦「阿彌陀佛」聖號十萬聲,隨從者常達數百,時人常聽聞螺貝天樂響於天際。

禪師精進行持,為教育後世,撰著不輟,有《宗鏡錄》一百卷、《萬善同歸集》六卷、《神棲安養賦》、《唯心決》、《受菩薩戒》、《定慧相資歌》、《警世》各一卷等書傳世。忠懿王因器重大師的德行,詔賜名號「智覺禪師」,名聲遠揚四方,高麗王見《宗鏡錄》大著,更派人送來袈紗,以示尊崇。其行其言,誠斯偉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