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苗栗訊】「編鐘受委屈了!」已有兩千五百年歷史的古老打擊樂器編鐘,被苗栗市民彭鶴松擺在客廳的一角,平時只用木梯抵住支撐,彭鶴松希望這套世界級的骨董文物,能獲得更好的保存收藏。
「第一眼看到編鐘,我全身起雞皮疙瘩!」五十三歲的彭鶴松,二十多年前在湖南省長沙市一處占地約兩個足球場大的墓陵,看到才一半出土的編鐘,他一見如故,那種緣分彷彿前世他曾是編鐘的主人般,由於當時大陸尚沒有嚴格管制骨董文物,彭鶴松費了一番心血,把完整十九個鐘體運到台灣,成了他的收藏品。
彭鶴松指出,編鐘起源於三千五百年前的商代,青銅鑄造的不同大小鐘體,可以敲擊演奏出不同的音律,通常用在宮廷的演奏,民國六十七年在湖北省隨州市挖掘出土的曾侯乙墓編鐘,三組、六十五個鐘體的編鐘,造成世界的轟動。
彭鶴松收藏的編鐘,推估是戰國時期,鐘體雋刻有銘文、紋飾,應該代表特殊的意義,他曾嘗試研究,卻不得其門而入,加上土法煉鋼,缺乏完善保存編鐘的空間與環境,他想開了,「我不可能永久擁有編鐘」,且如此珍稀的骨董文物,應該屬於公共財,讓更多人觀賞分享。彭鶴松的家裡除編鐘外,還有西周的虎噬人卣、東漢的青銅鏡等上百件珍稀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