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藝達人 民俗藝術多元底蘊 成就創新土壤

郭士榛 |2011.08.01
1100觀看次
字級

編按:「民俗藝術」是指鄉土長久傳承,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類型化、集體化和實踐性、特殊性、變易性等特質的手工藝術和表演藝術。
為了讓這些原屬民間的技藝,更深入民心,未來將針對傳統音樂、舞蹈、工藝、建築、飲食文化等項,將於每周一專訪學者專家,做深入報導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二十年前,也就是一九八八那年,時任文建會主委的陳奇祿,委託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許常惠,及副董事長徐瀛洲,號召三十五位來自卑南族、阿美族的台灣原住民,成立「中華民國山地傳統音樂、舞蹈」訪問團,經過半年的彩排,遠征瑞士、法國、德國、荷蘭等國家,讓原住民的「八部合音」傳唱第一次在國外發聲,不但讓郭英男揚名國際,同時也讓全世界看到台灣。

「當時出國前號召原住民彩排,可是各族頭目都說,他們不需要彩排,只要喝下小米酒就自然起舞,但是在我們堅持下,經過半年彩排,真的讓人刮目相看。」現任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德說:「這次成功出擊,證明本土文化要登上國際舞台前,一定要先精緻化,任何民俗藝術元素都需熟練後,才可戲劇性的吸引人,受到世人喝采。」

民俗 一切藝術的土壤

所謂民俗藝術包含那些?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傳統藝術—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技藝與藝能,包括傳統工藝美術及表演藝術。」林明德指出,先進國家視民俗藝術是重要的母土文化,是先民累積的生活經驗結晶。林明德認為,推廣民俗藝術,就該找到民俗底蘊富含的多元元素,並以此做為創新依據,因為「民俗是一切藝術的土壤」。

「台灣文化融合了多元族群,民俗藝術更是豐富多元,任其流失相當可惜。」林明德說,因此,一九七九年知名音樂家許常惠創立「民俗藝術基金會」,三十二年來,基金會一直以田野調查、研究、薪傳、推廣、活動規畫為工作目標,期望將音樂、舞蹈、戲劇、古蹟、工藝、建築、宗教等豐富多饒,接近斯土斯民的民俗藝術底蘊,回向給民間,除恢復民間藝人信心外,也充實國人的精神生活。

導覽 深入傳藝之美

「一般人到廟裡,可能持香參拜後,逛個五分鐘就會離開,可是若有專業的學者專家引導,我們可以在傳統石頭、木頭雕刻、彩繪、佛像、磚畫、匾聯等一磚一瓦中,閱讀到寺廟的歷史,了解傳統營造的智慧、傳統建築之美,民眾就會流連忘返。」

林明德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為例,該基金會曾為保安宮籌畫「保安宮文化季」活動,不但使其「陣頭」找到固定地點表演,更邀請攝影家柯鍚杰拍攝保安宮的文物美,並以二級古蹟來看保安宮的歷史、宗教、雕刻、建築、匾聯,除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舉辦講座、導覽,讓民眾到此就是享受一趟深度文化之旅,同時也透過社區總體營造方式,帶動地方信心。

一九九九年,民俗藝術基金會也曾協助文建會規畫「雲林國際偶戲節」,林明德表示,那年他們在台大舉辦「國際偶戲節」研討會,將偶戲節的能見度提高到學術層次,同時在文化中心舉辦國際偶戲的展演活動,國內有布袋戲、皮影戲、魁儡戲等十二團,國外則有八團,其中有一團是北越的「水魁儡」團,當時為了演出,還特別到台北科技大學的游泳池搭台。

所有團體在台北演出後,又至五個鄉鎮巡演,增加國人視野,可說是結合國際學術、表演及地方力量,在國內開先河。林明德強調,「尤其是『水魁儡』的參與,才讓人發現,原來它是宋朝時傳至越南的偶戲,它在越南被保存,但中原反而卻失傳了。」

傳承 政府民間應同調

談起民俗藝術的搶救、傳承、保留,林明德有著說不完的例子,像是歌仔戲、南北管,都因基金會的搶救、研究、保留,才會有現今的存在,林明德說:「戲曲文化輸出到國外,因為與傳統京劇有所區隔,成為台灣文化的代表。」而林明德也曾針對傳統建築中「匾聯」進行搶救,除了台灣外,他也到澳門做調查,林明德說:「一塊匾額、一幅對聯,都是物質文化,是文字的古蹟,值得被重視。」

「台灣人過去的休閒活動就是參加『廟會』,因此民俗藝術和休閒不可分割,休閒反而是民俗藝術的特質。」林明德兩年前更提出休閒觀念,他認為,民俗藝術就是斯土斯民的經驗結晶,不傳承,技術將面臨滅絕邊緣,如何解密、分析、探索,都需花精神、時間抓住重要元素,在傳統、現代之間找到精神內涵,不過林明德強調,「更重要的是政府、民間一起努力,不分政黨,以接力精神才可落實民俗藝術的永久傳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