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逾百分之十,創下二十一年新高;瑞士洛桑管理學院評定台灣的競爭力全球第六,是歷年來最佳成績。馬英九總統相繼獲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韓國東亞日報肯定;但國內民調滿意度卻不高,令人感到不解,問題的癥結就在於這些亮麗的經濟成長率、競爭力評比並未落實在庶民的生活福祉上。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前此發表了一項「幸福指數」(Better Life Index),內容包含居住、所得、就業、社區、教育、環境、健康、生活滿意度、安全與工作家庭平衡等十一大項。這項「幸福指數」是要打破過去以國內生產毛額(GDP)做為評估國家生活水準的主要指標,希望透過幸福指數協助各國政府訂定改善生活的理想政策。
根據這項「幸福指數」,OECD三十四個國家中,在生活滿意度方面,丹麥、加拿大、挪威高居前三名,日本則倒數第七。盧森堡的人均所得居冠,但在其他指標方面只勉強擠進前十名;美國人均所得排名僅次於盧森堡,但在居住選擇上排名第十三。
金融海嘯過後,歐美國家檢討以往一味追求GDP成長,而忽略環境保護、社會福利、貧富差距、工作時數、休假比例、言論自由等因素,意識到統計指標不夠完善,容易導致政策上的偏差,最後才會衍生金融海嘯的巨大風險。
「幸福指數」的概念最早由不丹國王提出,強調政策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在這項理念下,不丹建構了由政府治理、經濟成長、文化發展與環境保護等四大支柱組成的「國民幸福指數」(GNH)。經濟學家正在研究「幸福指數」的定義與計算方式,不過,對於如何將幸福、快樂加以量化,仍有待突破。
最近英、法等國政府紛紛考慮把「幸福指數」列為國家經濟發展指標之一,日本GDP被中國超越之後,亦著手規畫國民幸福指數的新指標。今年中國在十二五計畫中,將經濟成長目標由先前的百分之七點五調降為百分之七,同時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即GDP增長不再是中央考核地方的主要指標,未來將更著重社會和諧與穩定。大陸已有經濟學家提議建構「中國國民幸福指數」,將政府治理、環境適宜度、安全感與收入分配等指標納入其中,以提高國民的幸福水準。
行政院長吳敦義上台之初即強調「庶民經濟」,展現親民作風,不過,迄今政府首長仍著重經濟成長的各項指標,面對租稅的不公不義、貧富差距惡化、房價飆漲、地下水過度利用、國土過度開發等問題,未見具體改革措施。十多年不漲薪資的中產階級對於高房價依然望塵莫及,不敢結婚更不敢生小孩。
在國際間愈來愈越重視「幸福指數」之際,「你快樂嗎?」這個問題應是執政者最關心的,政府可以透過定期的民調來了解民眾的生活滿意度與幸福感,並推動改革。此時,我們政府首長還只著重GDP的成長,未能兼顧其他如生活品質、貧富不均、環境保護等議題的改革,實在是落伍了。(十一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