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婦女的總生育率(女性一生生育的子女數)年年下滑,去年首次跌破一,只有○點八九五,不僅創下歷史新低,且是全球最低記錄。政府為了催生,準備推出多項托育、育兒津點,並針對二至五歲幼兒提供托育特別扣除額,這些補助與減稅措施是否能夠激發年輕夫婦生兒育女的慾望,各界意見分歧,其中對減稅催生的爭議最大。
台灣每年新生兒總數從三十年前四十一萬四千多人,急速下降至去年的十六萬六千多人,少子化已衍生許多嚴重問題。六月是畢業季節,在人口外移與少子化衝擊下,今年花蓮地區有三十四校國小畢業生不到十人,而離島的澎湖西嶼國小,畢業生只有一人。少子化使得偏遠地區迷你小學面臨存廢問題,也預告了未來所多大學將面臨關門的命運。
六月下旬馬總統聽取行政院簡報因應少子化方案,決定依行政院規畫,對零至二歲的幼兒提供保母托育補助每月最少一千五百元、最多五千元,對自行照顧幼兒的父母提供育兒補助每月最少二千五百元、最多五千元。此外,首次對二至五歲幼兒提供每人每年二萬五千元的托育特別扣除額,適用綜所稅稅率百分之五、十二者,亦即這二個級距的家庭分別可以減稅一千二百五十元、三千元。透過這些育兒津貼與減稅措施,行政院要讓年輕一代「樂婚、願生、能養」,預估每年預算在二百億元以上。
對於少子化趨勢,年輕人反映,不敢生或不想生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壓力太大」,孩子生下來之後還必須照顧他們並給予良好的成長環境。金融界人士推估,養育一個孩子到大學的花費少則六百萬元,多則八百萬元。政府為了催生而提出的補助與租稅減免,比起父母親未來要負擔的數百萬元費用,其實是小巫見大巫。除了經濟負擔之外,年輕父母們最需要的是良好品質與管理完善的托兒所,目前國內公立托兒所家數少,私立托兒所費用高品質參差不齊,托育的公共化是一個更大的問題。
新一波鼓勵生育措施中,以減稅催生的作法最受質疑。多年來內政部曾提出減稅催生的建議,財政部則持反對態度;理由是減稅效果有限,鼓勵生育最好以補貼方式而非減稅。試想,有人會為了每年一千二百五十元或三千元的減稅優惠,急忙想生小孩嗎?這項減稅優惠只針對二至五歲幼兒,但排除零到二歲的幼兒,這是什麼道理?這項減稅政策推出之前,如果先做民調,答案一清二楚。
財政部這回主動讓步,並針對不同年齡層幼兒提供不同租稅優惠,可能有特殊考量。這種無實際效果又無法自圓其說的政策,將使租稅制度缺乏一致性。對這項政策的評估,財政部應主動對外說清楚。
台灣婦女的總生育率降至全球最低,顯示因應少子化的措施不能再拖了。政府將少子化問題列為國安層級,端出的方案當然也必須是國安層級。在財源有限的情況下,各項政策都必須審慎評估,確保每一分錢用在刀口上。面對少子化趨勢,如政府在鼓勵生育上沒有開創性的作法,再加上胡亂減稅,可以肯定的是,未來能夠繳稅的後代子孫將愈來愈少了。(十一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