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知名童裝品牌「愛的世界」積欠員工薪水,延遲了一個半月才補發,業者解釋,除了淡季造成資金周轉不靈,主要是受到少子化影響。少子化使童裝飾品需求減少,是這幾年不爭的事實,少子化與結婚率降低也有一定關連。
內政部日前公布今年一至五月結婚對數,受民國一百年象徵「百年好合」,及景氣復甦、失業下降的影響,較去年同期提高百分之六點五一,為困擾於低結婚率的台灣帶來曙光。
但根據初婚年齡統計,去年男性平均為三十一點八歲,女性為二十九點二歲,分別較前年增加零點二歲及零點三歲,初婚年齡再創歷史新高。目前適合生育的二十五至三十四歲女性,高達百分之五十七仍未婚,有偶率僅百分之四十三。
去年人力銀行發布「兩岸婚姻觀大調查」報告顯示,台灣單身上班族有百分之二十四認為「一定要結婚」,比率不到大陸一半,抱持不婚主義的比率為百分之十一,是大陸的五倍。
加拿大學者貝林傑做了一份跨國研究,台灣去年外配比率是百分之十五,高於日本的百分之六、韓國的百分之五。台灣女性受高等教育、走入職場人數增加,收入穩定,加上過於投入工作、社交生活受限,因此往往與結婚機會擦身而過。
傳統社會有媒妁之言的婚姻,大多數男女無論條件好壞或主觀意願如何,都會嫁娶。如今自由戀愛,反而因為條件、意願而受限,加上工作、社交生活問題,不易嫁娶。許多年輕人晚婚、不婚,可能導因於經濟力不足、個人條件,但也有對婚姻不抱期望、對婚姻恐懼等因素影響。
對婚姻的恐懼原因很多,包括看到父母或親友婚姻的不幸,外遇、家暴等,都會使人對婚姻抱持悲觀看法。內政部統計,九十七年離婚者的結婚年數,以未滿五年者最多,占百分之二十九點五,五至九年者次之,占百分之二十七點四,其後隨結婚年數增加而遞減。可見,日久感情與家庭責任感加深,仍是維繫婚姻的力量。
許多醫學研究都顯示,有家庭生活的已婚者比單身者健康、長壽。瑞士學者歷時十七年的研究指出:婚姻的確使人更加幸福,離婚的人即使跟配偶分開十年,仍然比沒有結過婚的人更幸福。
大陸在調查低結婚率時發現,婚姻、愛情觀漸趨模糊、現實與多元,是主要因素之一。專家表示,社會有責任引導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婚姻觀念。台灣要鼓勵結婚,同樣有必要加強對正面婚姻觀、家庭觀的教育宣導。
美國今年五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由結婚夫婦組成的家庭首次不到所有家庭的半數,只占百分之四十八;傳統家庭(結婚夫婦加子女)如今也只占五分之一。分析指出,婚姻不敵經濟衰退,為了財務著想,更多男女選擇不婚。而未婚同居男女最多的地區,往往是許多人感到財務前景黯淡的地區。
台灣也面臨與美國相同的情形。民國百年走上紅地毯的男女增多,這是短期現象。結婚率是否「長期復甦」牽涉更多因素;從各國經驗來看,經濟既是短期因素,也是長期結構問題。政府要創造「無虞匱乏」的經濟環境,才有助於解決晚婚、不婚的問題。(十一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