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農委會發出的訊息,可用「星火燎源」來形容,點燃狼煙的第一道火苗是稻米價格。白米價格走低、糯米價格太高外,香蕉、木瓜、大蒜、番薯…接二連三放火,高高低低的價格波動如同產業的血壓計,過高過低都是危急,農政單位只能肅殺地監控著下一個可能引燃的作物!
稻米價格應聲下跌
農民關切的是─問題解決了嗎?民眾想問的是─現在到底是怎樣?農業出了什麼問題嗎?據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統計,去年第一期稻作因部分地區乾旱停耕,種植面積僅十四萬公頃,導致糧商進場搶購,價格高漲;而今年第一期稻作面積十五點五萬公頃,較去年一期產量九十五點七萬公噸增加十四點三萬公噸,約百分之十五的漲幅 ,對市場糧價形成沈重壓力。
再加上,今年初的低溫造成稻作生育期延後,致中南部水稻收穫期集中,農民又因天候不穩搶收,不但未成熟的青粒米比率較往年增加百分之五以上,稻穀含水率亦比往年增加百分之四至六,濕穀大量湧進排長龍等候乾燥,農民急著尋求糧商收購,品質又下降,使稻米價格應聲下跌。
長期觀察國際稻作趨勢的台灣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所長盧虎生指出,稻米品質的好壞跟環境有很大的關聯,從研究數據發現,稻米的生長進度與氣溫高低有正相關。台灣稻米白萼率過高關鍵就在「溫度」,影響稻米產生白萼現象的溫度大約是攝氏二十六度,即於「抽實」期間的三十天裡,前十五天溫度不能超過攝氏二十六度,否則澱粉與澱粉之間不密實,其面積若超過百分之二,就成為二等米了。
溫度影響品質與產量
對照日本,盧虎生說,位於溫帶的日本,白晝比較長、日射量充足,溫度比位於亞熱帶的台灣低,作物呼吸作用比較不耗能,使其稻米產量和品質都略勝台灣一籌。而受到全球暖化影響,地球溫度不斷升高,即使品種優越如越光米,只要溫度上升一、兩度,其白萼率就會上升許多。近年,日本二等米的比率也愈來愈高,更擔心溫度上升致使稻作產生白萼。
盧虎生說,台灣今年春初溫度偏低,造成稻作生長延後,許多農民見狀便追加氮肥,不但會因此改變生育期,過多的氮肥也會造成穀粒多,但充實不飽滿,以及青穀粒比例偏高。此外,今年抽穗期天候炎熱多濕度,植株若間距太密,則會使田間溫、濕度過高、光照不良,將好發稻熱病,因此農民無不加大植株間距來改善田間微氣象條件。
調整稻作栽培SOP
「台灣以往的耕作方式是按照插秧後的天數來計算,如固定三十天、六十天該做些什麼事情,在氣候穩定時這樣操作沒有問題,但是氣候不穩定時就會產生問題。」盧虎生建議建立每個稻米品種的生理指標,並透過各改良場共同合作,以基溫、葉齡、發育為基礎,依照其生理進度作為栽培管理的依據,製作栽培曆時記錄下各場何時育種、何時栽培,調整農民的SOP(標準作業流程),讓農民耕作時有所依循。「農民可以調整育種、栽培日程,依照溫度早一點或是晚一點從事農務,避開溫度過高的時間。」盧虎生指出,事實上,今年有依據指導栽培的農戶與產銷班,都有不錯的收入。
盧虎生認為,改良場以及研究人員都應更加努力研發對溫度比較「鈍感」的新品種。「台梗九號或是益全米,都已推出市面很久了,下一個好的品種在哪裡?」他指出,不管產量還是品質,目前遇到了品種的高原期,要突破這段高原期,需要什麼科技?限制因子是什麼?都需要充分討論。
在農業政策各自表述的當下,產銷平衡、農業水源、農地政策等沉痾再度浮上檯面。盧虎生認為,政策不應將補償視為萬靈丹,在氣候變異加劇的未來,可預見農產品市場上下波動幅度將加大、頻率會變高;在平年可能因盛產造成庫存壓力與價格下跌,在災害年產量又不足造成危機。
他說,政府面對新局勢的反應也要夠快,水利規劃、增置稻穀烘乾機、產銷機制再做檢討。宣導民眾多吃雜糧,分散糧食風險、少葷多素降低環境負擔,不過正本清源,還是應從發展區域性栽培制度著手,規畫多樣性且適合當地栽培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