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面目」,原為禪門用語,是指人人本具、不迷不悟的自性。又作本地風光、自己本分事。此說源於《六祖壇經‧行由品》,其中提到,六祖惠能大師接受衣後南行,途中被惠明和尚追上。惠能大師遂將衣丟擲於石頭上,說︰「此衣表信,可力爭耶?」惠明趕緊上前拾取,卻提掇不動,只好聲明︰「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但六祖讓他先「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再說道:「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當下大悟。
此處所悟,即是道元禪師所謂︰「身心自然脫落,本來面目現前。」是指對於一切事相的生住異滅,泯滅貪瞋痴愛,沒有欣厭取捨。萬緣放下了,妄想自然消除,不起分別、執著,自能徹見本具的自性光明。
禪宗後來又發展出「參話頭」的教學法,「本來面目」常被援用為話頭來參悟,意指禪修者要真參實究,以便明悟自心,徹見本性。一如溈山靈祐禪師曾請教飽學經論的香嚴智閑禪師:「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智閑語塞,不得答案;便燒毀所有經書,晝夜思索。一天除草時,聽到鋤頭碰撞石頭的「咯答」聲,頓然大徹大悟。於是遙拜溈山禪師:感謝當年沒有點破的大慈悲!因為禪的體悟是要靠自己去心領神會的。
依禪宗所言,無論是為衣而窮追不捨的惠明,或是自覺求法的惠明,甚至智閑禪師的頓悟,其本來面目可謂「萬里無雲,明月皎皎」,並無絲毫不同。然而須在不思善、不思惡之當下,對於世間的善惡、是非、真偽、美醜、淨垢等等相對的觀念,不起任何分別,泯滅一切的煩惱和染汙,這才是清淨心田、清淨境地,此處無天堂地獄,無佛亦無眾生,方顯本來面目。
故知「本來面目」在禪門中是指真心、本性;見到「本來面目」也就是「明心見性」,因此就能夠「鬧裡提撕,靜中打坐,閒看傳燈錄。」後人則多用以形容不加偽飾的真面目,如蘇軾〈老人行〉:「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常如故。」儘管歲月與世事的歷練,仍有「本來面目」的率真!
可見禪門強調的是修行上的心性問題,而文學寫作則意指事物的原本樣貌,就顯然膚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