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慧玉台北報導】塑化劑風暴之後,人人聞「塑」色變。消基會昨天公布童用游泳圈鄰苯二甲酸酯類(可塑劑)檢驗,發現有百分之三十三的游泳圈超量,呼籲政府加強把關,也提醒消費者使用打氣筒等輔助器具充氣,避免以口就吹氣孔吹氣,或讓幼兒將游泳圈放入口中啃咬。
消基會董事長蘇錦霞指出,游泳圈製造過程中可能會使用可塑劑來軟化塑料,目前被管制使用於玩具類的有DBP、BBP、DEHP、DNOP、DINP、DIDP六種。
國內於民國九十六年規定十四歲以下兒童及嬰幼兒使用的玩具中,上述六種可塑劑含量總和不得超過百分之零點一。
而消基會採樣十八件兒童用游泳圈中,有六件檢出含有DEHP,含量均在百分之十以上;其中的四件所含DINP均大於百分之零點一,一件還有「ST安全玩具」標誌,依《商品檢驗法》須限期回收或改正,違者將處十萬至一百萬元罰鍰。
蘇錦霞並指出,游泳圈是充氣式玩具的一種,難免會有突然爆破、洩氣或座椅斷裂的疑慮,可能造成孩童溺水,然而目前CNS國家標準及ST安全玩具認證項目中,並無特別針對這些項目訂定標準。
國內於九十七年開始執行可塑劑含量檢測,因此從該年之後的產品,所檢測出含塑數量減少,但市面上仍存有許多之前上市的產品,因此消費者在選購時可注意包裝上的批號,前兩碼若為○八、○九、一○、一一的產品,便為九十七年以後的產品,較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