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至善的行為表現就是美德的彰顯。品德標準或許是傳統薪傳下來的智慧,或許是因應時空產出的新價值觀;不容否認的是,未來孩子的外在行為表現會是國際公民素養之一,孩子的內在修養會是未來公民優質的生活模式。
各級學校推動校園「品德教育」工作方興未艾,因為自教育部在民國93年12月公佈「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以來,到98年底總共經過了4次修改。自古向來認為「品德教育」是教育基礎工程,其內涵包括道德認知、情感、意志與行為等面向,其結果是一種引導學生朝向知善、樂善與行善的學習歷程。
近年來,本縣配合育部推動品德教育不遺餘力,也頗有成果,以本縣品德教育績優學校—萬巒國中為例,該校透過一、推動祖孫週-寫給爺爺奶奶的一封信;二、文藝走廊-張貼有關品德教育書報分享;三、請學生書寫「六堆常民人物誌-『阿公阿公』之觀後感」;四、儀態訓練比賽等方式,將品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及學校教育中落實。
教育部認為,當前世界各國紛紛致力品德教育推動,諸如美國多年來推動「新品德教育」,強調當代核心價值,且以多元創新教學模式予以推廣;又如英國最近增訂「價值教育」與「公民道德教育」等課程,以期培養良善公民為目標;而鄰近之新加坡與日本,始終以正式課程彰顯其對於學校道德教育之重視;還有澳大利亞重視學生核心能力與就業力培養,並強調良好態度與品德的不可或缺,這些例子均突顯品德教育業為世界趨勢。
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長經驗,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影響,甚至要接受不良的生活挑戰。但是,屏東縣各級學校校園推動「品德校本核心價值課程」的觀念是一致的,我們希望能營造優質的校園環境,以作為學生楷模學習榜樣,藉由外而內的優質環境形塑道德榮譽感;校園中推行孝親尊長、熱情溝通,或分享學習成長經驗等,從而達到內心的潛移默化;校園民主可為避免偏見與歧視,並能包容與尊重多元性別與不同族群等,涵育知書達禮有品的學生,才能收到有品教育效果。
所以,本縣執行品德教育並不花俏而在落實生活中,鼓勵學生從「做中學」,將品德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融入於日常行為中;推動品德教育工作並非口號,在於執行者的態度,以專業知識積極推展「服務學習」與「關懷利他價值」的實踐。例如,適切的表達「對不起!感謝您!我愛你」仍不失為人際關係中良好的潤滑劑。
但是,當社會大眾要求學校推動有品教育運動之際,我們更需要社會大眾一同重視品德教育,教育青少年學子:應如何實踐熱愛生命、行善關懷、追求正義等品德的核心價值。社會也有責任提供給我們的孩子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學習人我之間良性的互動、分辨政黨的良性競爭、篩選媒體公器的分級與良知,否則我們的孩子將被當代新價值與思潮所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