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播出許多二次大戰老電影,重現大學時代的深刻影像。戰爭片除了坦克大砲外,總會出現許多帥氣軍官,怪的是,即便在戰場上長途跋涉,他們還是一身嶄新畢挺軍服,帽徽光可鑑人,沒沾到半點煙硝塵土,連這兩年上片的《珍珠港》,也不例外的欠缺寫實。
哪可能飛機大砲都在頂上呼嘯,還會顧到擦頭油、燙軍服?尤其野外行軍,缺糧缺水又缺電,必然一身狼狽。只能說,戲終究是戲,能求幾分逼真就已遂願。這個周末重看《桂河大橋》,倒覺是最接近史實的一部。故事發生在緬甸的一個與外界隔絕的蠻荒小島,日軍控制美軍去修築大橋來運送戰爭物資,美國大兵在銀幕中原本人高馬大,淪為階下囚後,個個餓得面如土色,再加上烈日當頭酷曬,整個人焦黃灰敗。
大兵們衣衫襤褸,彷彿從銀幕外都可以聞得到他們那發皺又發臭的氣味。到哪兒去找那麼多骨瘦如柴的老美進入劇情呢?猛男變瘦皮猴,必然運用了時間與心血,那是導演應該傳遞給觀眾的真摯,《桂河大橋》辦到了。
時光悠悠,真實戰場上的無辜枯骨早已長埋黃泉之下,陣亡只在一瞬間的一顆子彈,發射的人,倒地的人,彼此根本不認識,又哪來半點冤仇?只是,戰爭僅有存與亡兩種選擇,子彈無情,總左右著千古戰場的生與死。
念大學時,特愛看德軍電影,希特勒和納粹黨交織出一股悲憫與恐懼,在課後迴盪於心。受控的歐洲人在炮火下組成游擊隊圖存反擊,強弱影響勝負,穿著高筒馬靴的德國軍官從藍眼珠透出兇光,令人不寒而慄,手中的馬鞭一揮,無辜生靈就要受害,德軍追,游擊隊躲,劇情就發生在追躲間的鬥智。那些電影,戲服也多半太新,試想,躲在防空洞裡沒吃沒喝的逃難媽媽,怎還會梳起一個油亮的髮髻呢?
電影中的大兵,重現戰火無情,更突顯我們處在和平盛世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