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神童到領導精英的科學家 張亞勤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2011.06.26
1409觀看次
字級

現任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的他,從小嶄露優異的資質,十二歲考上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是當年年齡最小的大學生。現在,他不但是通訊與軟體方面的科學家,也是微軟公司開闢PC以外市場的領導人物,「小神童」張亞勤說,有些人比你更聰明、更傑出,不是他們得天獨厚,而是面對問題時的「一念之差」,自信與勇氣才是成敗的關鍵。

一九九八年九月底,張亞勤收到一封電子郵件,信上寫著微軟將在中國建立一個研究機構,計畫招募世界級科學家一起到中國創業,問他有無興趣。第二天,他接到曾經擔任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的李開復電話,李開復誠懇的邀請他:「在中國創辦研究院是一個挑戰,前人從沒有做過,你可以創造歷史!」

電話只講了五分鐘,打動張亞勤的是「中國與創業」這個想法。因為,他二十歲離鄉背井,赴美留學,十二年間,擔負著母親的期望,與隨著「小神童」、「小天才」名號而來的壓力,他努力學習、絲毫不敢懈怠。皇天不負苦心人,二十三歲他以滿分成績拿到博士學位,三十一歲就成為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百年來最年輕的院士,這是全世界電氣電子研究領域最高的學術榮譽。

無論在哪個人生的階段,他都是人們眼中「最年輕的張亞勤」,然而,他的童年經歷也比同齡孩子早熟且無法想像。

五歲後必須獨立自主

五歲那年,父親去世,此後的八、九年間,他在太原的母親家、運城的奶奶家、西安的親戚家輪流居住,而且往返都是單獨一人,坐火車或客運前往下一站。在中國大陸,一個城市與另一個城市距離遙遠,太原到運城,兩地坐火車至少六個多小時,在台灣從台北坐車到高雄,都不需要這麼長的時間。

現在,一般七歲的孩子才剛上小學一年級,放學後心裡掛念的是《賽爾號》裡的好友,張亞勤不到七歲,卻必須背著行李,跋山涉水投靠親人。「七歲那年夏天,我和往常一樣,一個人坐火車去奶奶家。母親寫信給那邊的親戚,拜託他們安排人去火車站接我,沒想到他們沒能及時收到這封信。」就這樣,他憑著記憶,一路走回奶奶家,走了一整天,走過幾十里的山路,抵達奶奶家時,他已經滿身泥水與髒汙。或許是因為這樣的磨練,他說:「從五歲開始,我就覺得沒甚麼好怕的。」從小聰明過人的他,也特別能體諒家裡的狀況,尤其母親對他的訓勉,他更是謹記在心。

跳級、資優考試,對於一般學生是能力的展現,一開始張亞勤也是如此,但十二歲考大學卻是「不得不的選擇」。那時大陸文革已經結束,但知識青年返城政策尚未實施,張亞勤的家鄉仍沿襲這個舊制度,使用「留城證」,意思是一個家庭只能有一個孩子留在城裡。為了牙牙學語的妹妹,也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努力苦讀,一天二十小時,讀到得急性肝炎住院,仍不放棄,終於如願考上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這個少年班是諾貝爾得主李政道、楊振寧和丁肇中於一九七八年三月,聯合宣導成立,沒想到在關鍵時刻,幫助了張亞勤,也改變了他的命運。

下定決心返回中國

距離與李開復通上電話的那天,過了一年,張亞勤下定決心回到中國,他在桑福納公司的主管卡恩斯告誡他,回到中國的決定,風險很大,因為「主流學界會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即使你加倍努力,做出同樣優秀的成績,由於你的成果來自中國大陸,也可能被忽視。」卡恩斯甚至提出警告,「你在那邊是孤軍奮戰,也許能夠成功,但是也可能被遺忘。你會被邊緣化的。」然而,他心屬中國,絲毫不為所動。

微軟中國研究院創立之初,張亞勤的家人仍在美國,他白天面試、擬定方向、討論議題,每天忙到晚上十一點多才離開辦公室,「一心想著一定要做出成績,讓大家看到我們在中國比在美國更成功。」他說。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微軟中國研究院在北京慶祝成立一周年,短短的一年中,研究人員由最初的兩人,發展到六十人,在國際一流刊物發表論文二十八篇,並出版微軟中國研究院的第一本論文集。隔年,他榮獲IEEE雜誌視訊最佳論文獎,這個獎項每年只有一位得主,對於研究院意義重大。

在頒獎典禮上,主持人向大家介紹得主張亞勤時說:「He is from China!」(他來自中國)獲獎無數的他,對於這次的獲獎感受深刻,他說:「這句『來自中國』至少代表了兩個意義:一是我第一次真正代表著中國;再者就是證明了我並沒有被邊緣化,我打破了其他人對於回國做研究的悲觀論調。」

由他領導的多媒體小組在短短一年多就發表八十多篇論文,在網路通訊協定領域申請註冊四十多項專利,做出六十項新發明,其中有八項成熟技術已轉讓給微軟的相關產品部門。

二○○一年中國研究院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仍然致力於基礎的、有潛力的科學研究活動,主要擔負三個功能:一是扮演微軟公司技術戰略的智囊團;二是研究成果的誕生地;三為核心技術的孵化器。

此外,為幫助青年學者發揮科研方面的創新潛能,在國際學術界產生影響力,微軟亞洲研究院於二○○八年起,展開「微軟青年學者鑄星計畫」。今年秋季,該計畫為來自中國十九所高校的三十八位青年教師提供在微軟亞洲研究院訪問研究的機會,很多人回到工作崗位後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並且在國際學術界獲得殊榮。

正如中國聯想控股公司總裁柳傳志所說,一個優秀的技術專家要轉變為好的企業管理者並不容易,但張亞勤做到了,他所憑藉的,恐怕不只是「天賦異稟」。因為當年在中科大少年班就讀時,他早已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一個天才齊聚的環境裡,他發現到:有些人比你更聰明、更傑出,不是他們得天獨厚,而是面對問題時的「一念之差」,自信與勇氣才是成敗的關鍵,而他童年艱苦的生活經歷,更是激發他向上成長的珍貴寶藏。


寫給天下父母的話   文/張亞勤

【談獨立】

從小一定要養成獨立的能力。獨立要不多不少,恰到好處。缺少獨立,就會形成依賴的慣性,沒有自主的思考而過分獨立,則可能會愈來愈偏執或自負。



【談自我】

成長中總是會碰到許多不大不小的事,你會慢慢懂得,生活並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我小時候學到最重要的一課,就是把自己放在一個更適合自己的位置上,漸漸懂得包容更多的事情。在父母無微不至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小時候學不到這一課,長大了終究得補上這門課。



【談學習】

與其心不在焉地學十小時,不如集中精神學一小時。無論學習還是做事,大腦的思維一定要連貫。



【談聰明】

有些人比你更聰明、更傑出,那不是因為他們得天獨厚,事實上你和他們一樣好。如果你今天的處境與他們不一樣,只是因為你的精神狀態和他們不一樣。他們比你更加自信,更有勇氣。僅僅這一點,就決定了事情的成敗,以及完全不同的成長之路。



【談判斷力】

人有很多能力,最重要的是判斷力,它比別的能力重要一百倍。如果判斷失誤,那麼其他能力也都沒有用武之地。如果你的溝通能力很強,那就更糟了,因為你可以輕而易舉地用你的錯誤判斷影響別人。



【談成功】

很多人不能成功並不是因為他能力不夠、智商不夠,而是敗給對失敗的恐懼。



【談做事】

我非常相信中國傳統道義,我自己的行為方式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說甚麼都不做,而是尋求一種和諧、一種自然、一種平和,不走極端。



【談學生】

我看人不單純看他的成績好壞,主要是看他的悟性高低,看他有沒有好奇心和熱情。



【談年輕人】

年輕人首先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第二要有正面的影響力;第三要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第四要充分地去體驗人生。



【談團隊】

做球員要作球星,踢好球;作隊長不僅要踢好球,還要帶好這支隊伍;作教練就要有戰略,找到球星、找到隊長,還要培養一支隊伍,這時最重要的是你的領導力、影響力。不是你自己怎麼成功,而是一個團隊怎麼成功,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



書名:複雜可以很簡單—微軟小子張亞勤的人生智慧與領導哲學

作者:劉世英

出版公司: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10523



 

 

小檔案 關於張亞勤


1966
年生於山西太原,五歲喪父



12
考上中科大少年班是當年年齡最小的大學生

20
赴美留學

23
榮獲喬治華盛頓大學電氣工程系博士

31
成為IEEE百年來最年輕的院士

34
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

38
擔任微軟全球副總裁



他擁有60項美國專利,並發表了500多篇學術論文和專著,是很多高科技公司董事會成員,參與過多種國際技術標準的製訂,同時擔任多個國際技術標準委員會的成員。他還擔任IEEE雜誌及出版物的主編,是全球20所大學的客座或名譽教授。

在國際上獲過諸多專業獎項和榮譽,包括1998年美國電子工程師榮譽學會授予的「傑出青年電子工程師獎」,1997的「年度最佳研究工程師獎」,2004年由IEEE會頒發的「行業先鋒獎」、Richard Merwin 獎和數十篇IEEE最佳論文獎。20052006連續兩年榮獲美國工程師學會「年度美國華裔工程師獎」。

他同時也是中國高科技產業的活躍人物。擔任多個省市的政府顧問和20所大學的校董或名譽教授。曾榮獲「2004中國教育特殊貢獻獎」、「2006中國十大軟件領軍人物」;2007年更拿下「中國十大CEO」、「年度領軍人物」、「十大科技英才」、「雙十人物」等獎項;2008年榮獲「年度最佳企業公民獎」、「年度最佳中國經營者獎」。

在亞太地區,他是馬來西亞政府國際顧問團成員,並擔任澳大利亞信息與通信技術顧問,為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決策提供建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