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月報到一次的「好朋友」,對於部分女性來說是個惡夢,由於經血量特別多、甚至來經時間還比一般人長,變得容易疲倦;甚至出現貧血症狀,許多人不堪其擾到婦科進行檢查,才發現子宮肌肉層有好多顆大小不一的子宮肌瘤。
顧名思義,子宮肌瘤指的是子宮肌肉層長出的肉瘤,國泰醫院婦癌中心主任何志明表示,子宮肌瘤在學理上是一種纖維瘤,外觀上多數白白硬硬的,界線清楚而容易挖除。
子宮肌瘤依長出來的位置,可分為三種:
一是往外長的「漿膜下肌瘤」,外觀上最容易辨識出來,超音波檢查時,常可見到子宮有許多突起的肉瘤,往往有根蒂連在子宮上,由於肉瘤是實心的,這類型肌瘤容易產生壓迫的症狀,比如壓迫到膀胱會頻尿、壓迫到腸子則會便祕。
第二種是嵌在肌肉層的「肌層內肌瘤」,影像醫學較不容易看見;第三種是長在子宮腔黏膜的「黏膜下肌瘤」,長在這邊的肌瘤即使不大顆,也易引起嚴重疼痛和大量出血。這三種類型的肌瘤雖各有特徵,但隨著肌瘤愈長愈大,症狀可能合併產生。
生長的位置
決定不適症狀
何志明表示,子宮肌瘤如果多顆或是大顆,較容易引起壓迫的疼痛、經血過多導致貧血的症狀;生長的位置更是決定性因素,比如長在子宮腔黏膜或往內壓迫的肌瘤,即使小顆也容易導致經血過多。
絕大多數的子宮肌瘤都是良性的,何志明指出,大約只有百分之零點三至零點七是惡性肉瘤,多為短時間內快速長大。什麼樣的肌瘤會變性成惡性瘤?沒有明確的指標,但臨床上認為,若肌瘤超過五公分以上,愈大顆、惡性的風險愈高。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表示,診斷子宮肌瘤最好的工具就是陰道超音波,一般子宮大小約5×6×7,如果子宮變大或有凹凸不平,很容易觀察到肌瘤。
如果是無症狀的子宮肌瘤,醫師建議不需要做任何治療;若有不適症狀經評估,主要採用外科手術進行治療,劉偉民指出,傳統的外科療法分為子宮切除手術和肌瘤切除手術,前者多半適用於已完成生育計畫的女性,但由於愈來愈多女性切除子宮後,心理難以調適,因此目前多半會在保留子宮的前提下,進行肌瘤切除手術。
子宮肌瘤與女性荷爾蒙密切相關,但什麼人會是高危險群?兩位醫師一致指出,難以明確找出來,一般認為子宮肌瘤與體質有關,加上受到女性荷爾蒙刺激的時間愈長、愈容易產生,這也說明為什麼四十歲以上女性,有肌瘤的比率超過一半。
臨床上發現,子宮肌瘤的遺傳因素,不如子宮內膜異位症明顯,但劉偉民表示有不少家庭,雖然媽媽沒有子宮肌瘤的症狀,但患者的姊妹都有子宮肌瘤的問題,不過嚴重程度不一。
由於子宮肌瘤跟體質、女性荷爾蒙有關,何志明表示兩者都存在人體內,沒有什麼有效的預防方式,只能提醒女性如果有不適症狀,應該找婦科醫師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