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年去奈良參加「平成京遷都一三○○年祭」,盛大的活動在鉅細靡遺規畫下,非常順暢的進行,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們的行程雖然緊湊,也因旅行社精心安排、經驗豐富,大家都玩得非常盡興。
參觀奈良町就是一段悠哉愉悅的午後時光。
位在興福寺猿澤池附近的奈良町好似遺世獨立的一方桃源,低矮老舊的木造町家,隱藏在巷弄中的餐廳、咖啡館、手工小舖、藝品店,安安靜靜,猶如居家度日,與世無爭,令人流連忘返。
這裡原本是寺院的一部分,江戶時代變成商業重鎮,盛產頭盔、盔甲、毛筆、墨等名物,曾經是江戶末期GDP最高的地方;因為生活富庶,留下非常優秀的町家建築。再加上奈良人自覺不輸京都,也非常積極認真的進行町家保存及復原工作;比起京都,奈良町雖然樸素,卻更平易近人。
家家戶戶的窗前都掛著紅白相間的「身代猿」,不管一隻一串或一群,都很亮眼,身代猿是奈良古傳的吉祥物、除魔守護符,可阻擋災難邪魔,現在已經變成奈良町的象徵。
尤其經過風吹雨打後的滄桑斑剝,對應紅白絲綢的耀眼亮麗,反差出真實的時間感,讓奈良町散發一種難以言喻的懷舊氛圍。
行程中包括參觀世界遺產、國寶元興寺、奈良町資料館和奈良工藝館,我們在狹窄的町家老街四處游走。有家「舍」YAMAYOSHI吉田蚊帳擠滿了觀光客,大部分是日本人,還遇到一位穿著和服的高美女,我們一群好奇寶寶當然更要擠進去一探究竟。
據字面推測,創於大正十年的吉田原來應該是賣蚊帳的老店,現在卻以手染麻布暖簾、圍巾毛巾和抹布聞名;擠在一群婆婆媽媽當中的阿義哥哥皺著眉、不解地問我:「搶圍巾也就算了,為什麼連抹布也要搶著買啊?」
老公大人您就不懂啦,對家庭主婦而言,一條好搓好洗又環保的抹布其重要性當然不亞於一條圍巾!更何況這家店的抹布顏色可美,不知道的人還誤以為是圍巾呢!手腳不快一點,想搶到最受歡迎的粉紅色抹布,門都沒有,馬上就掛出售完的牌子,「殘念……」頓時之間,一片哀嚎、此起彼落……
晚餐前是自由活動的時間,我發現這裡也有一家o.mo.ya藏在小巷的町家內,果然和京都有拚。逛了一整個下午,抹茶紅豆冰也吃了、咖啡也喝了,終於等到令人期待的晚餐,因為我很好奇號稱十二品加甘味的豆腐湯葉料理,究竟是何模樣?
隔牆就是元興寺小塔院跡的「近藤豆腐店」也是標準的町家建築,推開木格窗門,先看到草木扶疏的前庭,蹲距、石燈籠樣樣齊全,一入廳有一個懷舊電話室,裡面的黑色大聽筒電話真令人懷念。我們一群人鬧烘烘,興奮地找位子,一不小心就會撞到屋梁,好不容易坐定,就開始豆腐大餐,而且真的是一道一道上菜,絲毫不馬虎的會席料理。
近藤標榜店裡用的都是日本國產,來自伊豆大島的大豆,而且是手造湯葉,豆腐料理的極致。
前菜五道小點心,用豆腐做成像長崎蛋糕和麻糬等小點心,擺盤清新時髦;豆汁無比香濃,搭配碩大的清燙大豆;接著是盛在黑色陶碗中的雪白豆花,吃起來像冰淇淋,綿密爽口;豆腐料理當然少不了湯豆腐,只是近藤的湯豆腐和京都的不太一樣,京都大部分都用昆布熬湯,這裡可是連湯都是豆汁呢!
吃完你儂我儂的湯豆腐之後,下一道菜就是第一次撈起的湯葉,只要拌著微辣的芥末和清香的紫蘇葉就好吃得不得了,整個口腔都被絲緞般的豆皮湯葉溫柔裹覆,真的是極致的享受。
吃完清淡的,接著就是黑白味噌的烤豆腐,一甜一鹹,刺激一下味蕾,以便迎接重口味的揚物,油炸的大片豆皮、四季豆和香菇甜不辣;雖然吃來吃去都是豆腐,主廚還是很用心,竟然看到我最喜歡的沖繩特產海葡萄,和豆腐做成酸漬的涼拌菜,一掃甜不辣的油膩;下一道青菜濃湯和豆腐泥很相配,同時又上了黑芝麻豆腐,我已經弄不清楚是第幾道菜了,也很佩服真的能將豆腐變出這麼多花樣,女侍又端來煮物,包著餡的油豆腐,切開來可以看到整顆的銀杏、紅蘿蔔丁和香菇末,湯汁飽滿,細膩可口。
最後上來的照規矩當然是御飯,咦……怎麼沒看到呢?原來躲在蛋皮和豆皮裡,一小口剛剛好,當成十二品豆腐料理的完美句點,真是令人讚嘆啊!
甘味是裝在玻璃器皿的抹茶紅豆泥和果物,紅豆泥上還灑了一小朵金箔,原來這才是最完美的句點!
奈良町無畏毫不起眼的外貌,用最真誠樸實的心款待旅人,像清清淡淡的豆腐,一旦入口就永遠難忘那種千帆過盡的滋味。
散步奈良町,身代猿對我微笑,雲淡風輕,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