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一支七十分鐘的舞作中,卻包含了素人陳達的音樂、納西古樂與吟唱可蘭經的樂音流轉,甚至也加入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等等,多達十四至十五種音樂編串出來的舞曲,舞台上搭配舞者流暢的身影、詩意的空間,這是新銳編舞家鄭宗龍作品《在路上》,就是要舞者用身形展現聲音的風景,七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在兩廳院實驗劇場呈現。
《在路上》是鄭宗龍個人創作的第一支長篇舞作。鄭宗龍表示,《在路上》的靈感從旅行出發,來自去年鄭宗龍與舞者江保樹、駱思維同遊雲南瀘沽湖,雖然生活在沒有網路和手機的日子中,卻活的非常快樂,一路上,他們分享對生活的看法、討論藝術,到旅程結束,鄭宗龍決定把雲南瀘沽湖與印度喀什米爾的場景交錯,沉澱成作品。
原本《在路上》只有江保樹與駱思維兩位舞者,後來加入了第三名舞者張堅豪,鄭宗龍指出,象徵從旁觀者的角度切入,審視旅程的過程;而西塔琴演奏者屋希耶澤的加入,更與舞者演繹出旅程不可預知的即興趣味。
鄭宗龍說:「舞者的身體從傳統身體語彙出發,揉合為當代展現的舞蹈動作。像是細微關節的扭轉、重心的擺盪,與西方舞蹈大塊量體的動作交互運用,呈現出獨特的韻味。」《在路上》不僅深入探討舞蹈基本元素,強調透過動作的視覺表現、動力,與音樂時空的有機組合,展現純粹而獨特的舞蹈之美;詩意的光影變化,為觀眾帶來豐富的視覺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