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執行主編光復書局出版的《近代世界名畫全集》,畢卡索是其中一冊,初看他的作品,只是覺得太有趣了,真實到有點兒誇大,〈哭泣的女人〉眼淚作拋物線狀彈出,真是名符其實的「傷心濺淚」啊!〈格爾尼卡〉的反戰連作,更是驚心動魄,黑白的畫面,成河的血流也成黑色;女人抱著死去的孩子,真是「呼天搶地」的哀號……天地撼動,風鳴馬嘶,這是我第一次遇見如此駭人的另類繪畫美學。
在編輯過程中,我了解了那個年代的社會,了解了畢卡索的繪畫風格;一九九○年編製改版的《新編近代世界名畫全集》,因加入了〈Picasso talks〉,更看見畢卡索的赤子之心,亦即對當下的追求,正如其所言:「變化並不代表進化,我所完成的作品都是為現在而做,而且也希望能只限於『現在』」。
能親眼看著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羅浮宮,畢卡索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畫家,他開創了許多藝術的路徑;又因為生性浪漫,他的每一個藝術階段都和「愛情」息息相關,他付出的每一段感情,都有新的繪畫樣貌呈現,這也是藝術史上無前例的。
善變與造型是畢卡索藝術的基本要素,他的創作生涯,就是一個「變」的歷程。他執著的,正是他想要發現自我的強烈表現,他的多變是反抗自己本身的「完成」而產生的。不同時期畫作,表達出畢卡索在不同時空對於「人、物」及「情感」的觀點。
藍色時期的畢卡索,作品非常抒情又充滿憂愁,稱得上是細緻的;野獸主義以粗暴奔放的色彩與型態,打開藝術自由之路,但,那只是印象主義或新印象主義延續所產生的一種現象。如果說野獸主義是色彩的解脫,那麼立體主義則是形體的解脫。比野獸主義更為徹底劇烈、根本性的斷絕過去的視覺觀。立體主義,將繪畫歸結於「造型」,確立了將純粹形象抽象化的美術基礎。
藝術並非孤高清絕,也非專屬於富豪的奢侈品,藝術欣賞是個人涵養與習性的養成行動,在歐美、日本,一般大眾會經常性、慣性地走進美術館或博物館,欣賞藝術作品;任何人,只要願意,都可以養成走向「美」的習慣,而不是偶爾呼朋引伴的參觀活動。
讀畢卡索,就如遇見一位永遠擁有最大好奇與赤子之心的人,透過藝術符號,他不停的探索著人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