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覽‧先閱讀】變色蜥蜴 畢卡索 色彩與形體的解脫

周慧珠 |2011.06.19
975觀看次
字級

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執行主編光復書局出版的《近代世界名畫全集》,畢卡索是其中一冊,初看他的作品,只是覺得太有趣了,真實到有點兒誇大,〈哭泣的女人〉眼淚作拋物線狀彈出,真是名符其實的「傷心濺淚」啊!〈格爾尼卡〉的反戰連作,更是驚心動魄,黑白的畫面,成河的血流也成黑色;女人抱著死去的孩子,真是「呼天搶地」的哀號……天地撼動,風鳴馬嘶,這是我第一次遇見如此駭人的另類繪畫美學。

在編輯過程中,我了解了那個年代的社會,了解了畢卡索的繪畫風格;一九九○年編製改版的《新編近代世界名畫全集》,因加入了〈Picasso talks〉,更看見畢卡索的赤子之心,亦即對當下的追求,正如其所言:「變化並不代表進化,我所完成的作品都是為現在而做,而且也希望能只限於『現在』」。

能親眼看著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羅浮宮,畢卡索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畫家,他開創了許多藝術的路徑;又因為生性浪漫,他的每一個藝術階段都和「愛情」息息相關,他付出的每一段感情,都有新的繪畫樣貌呈現,這也是藝術史上無前例的。

善變與造型是畢卡索藝術的基本要素,他的創作生涯,就是一個「變」的歷程。他執著的,正是他想要發現自我的強烈表現,他的多變是反抗自己本身的「完成」而產生的。不同時期畫作,表達出畢卡索在不同時空對於「人、物」及「情感」的觀點。

藍色時期的畢卡索,作品非常抒情又充滿憂愁,稱得上是細緻的;野獸主義以粗暴奔放的色彩與型態,打開藝術自由之路,但,那只是印象主義或新印象主義延續所產生的一種現象。如果說野獸主義是色彩的解脫,那麼立體主義則是形體的解脫。比野獸主義更為徹底劇烈、根本性的斷絕過去的視覺觀。立體主義,將繪畫歸結於「造型」,確立了將純粹形象抽象化的美術基礎。

藝術並非孤高清絕,也非專屬於富豪的奢侈品,藝術欣賞是個人涵養與習性的養成行動,在歐美、日本,一般大眾會經常性、慣性地走進美術館或博物館,欣賞藝術作品;任何人,只要願意,都可以養成走向「美」的習慣,而不是偶爾呼朋引伴的參觀活動。

讀畢卡索,就如遇見一位永遠擁有最大好奇與赤子之心的人,透過藝術符號,他不停的探索著人間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