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端午節過後,氣溫連連飆破三十度大關,醫師提醒,大熱天水分蒸發速度加快,民眾即使沒流汗也應隨時補足水分,每次喝一百西西、每天喝兩千西西,否則水分不足容易疲倦、喉嚨不適,甚至引發熱衰竭、中暑。
榮新診所副院長暨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表示,許多人在高溫下已有輕微脫水卻渾然不知,脫水的急性症狀就是熱衰竭、中暑,慢性症狀則是容易疲倦、肌肉無力、喉嚨不適,並增加泌尿道感染、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
他最近收治一名患者,因為喉嚨常乾乾的,以為自己感冒了,但檢查沒有發現明顯的發炎,問診後才知,這名男子之前都習慣喝飲料,但塑化劑汙染的風暴讓他減少飲用量,又不習慣改喝白開水,水分攝取明顯不足導致身體不適。
如何知道身體缺水呢?何一成表示,除了口渴,另一指標則是觀察尿液顏色,若比啤酒還要黃就代表身體缺水,若補水後,尿液仍明顯偏黃,代表身體恐有異狀。
「不要等到缺水才補水!」台大醫院家醫科醫師姚建安表示,氣溫這麼高,即使在冷氣房的民眾,也應定時定量補充水分,每次約喝一百西西、大約一個紙杯的水量,一天建議喝到兩千西西;此外,過熱也會影響食欲,中午可吃水果,也是一種水分來源,不像含糖飲料會愈喝愈渴。
姚建安也提醒,活動量愈大者、水分更要補充足夠,尤其熱天時不要逞強,能夠遮蔽、就不要長時間在大太陽下活動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