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彎十八拐》雙月刊沒有彩色印刷,紙張是模造紙八十磅,單薄的三十二頁,黃春明在創刊辭中寫著:「……但是,朋友,我們有一個被唾棄之前的請求;那就是請您挑一兩篇文字先看看,如果真的那麼不堪的話,我們預先在此向您道個歉,並且謝謝您的眼睛。要是您覺得還可以,請您介紹給他人。」
《九彎十八拐》這個名稱似乎含有禪思靈意的哲理,它希望透過文學作品告訴讀者,「凡是做人、做事、求學問,都不可橫衝直撞,不可意氣躁急,確定目標,持之有恆,進程中碰到堅硬的岩壁,拐個彎另覓通路,如遇深谷,繞個圈再覓可行;一而再,再而三,尋尋覓覓,柳暗花明,不失目標,必可抵達。」這就是我們認為「九彎十八拐」的真義。
《互助論》的作者克洛泡特金,在年輕時曾為感動為何物,而陷入困惑。他的哥哥對他說:「你先不管感動為何物,你就相信感動是『善』的東西在你的心裡活動。」克洛泡特金的自傳,提到此話在他的成長過程中,非常受用。
面對人心「失溫」的社會現象,《九彎十八拐》要提醒大家,只要對土地有一份情感,就不怕在這冷漠的大環境中,逐漸地變成心靈的漸凍人;只要「心」,經常接觸感動的刺激,從個人開始,失溫的社會就會慢慢回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