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阮愛惠宜蘭報導】佛光山蘭陽別院是宜蘭的「佛教藝文化」寶地,昨日五位國寶級作家黃春明、余光中、陳若曦、賴其萬、孫大川,聯手舉辦「悅聽文學」饗宴,讓鄉親感受好的文學作品除了用眼睛閱讀之外,也能用耳朵去感動和喜悅。
黃春明在宜蘭帶領了一群藝文義工,二○六年起創辦在地刊物《九彎十八拐》,同年舉辦「悅聽文學」活動,六年來引起廣大回響。黃春明很感謝星雲大師提供了蘭陽別院國際級場地,讓今年的活動更精緻盛大。
黃春明表示,以前北歐雖海盜盛行,但北歐人的文學素養比一般民族高,因為他們普遍有晚餐之後共讀世界名著的習慣,未必人人識字,卻聽過很多好書。而早年中國農民目不識丁,卻透過民間故事及戲劇,建立比知識分子更堅定的倫理道德觀。所以用「喜悅」的心情來「聽」文學,文學的影響力更能「著身」。
余光中當場朗讀幾首音律分明的詩作,也選讀兩首抑揚頓挫的英文詩,最後以古調吟誦蘇軾的〈念奴嬌〉,展現了中西讀詩之美,讓與會者聽得如痴如醉。
隨後陳若曦選讀了她的散文〈美麗島事件〉,這篇文章詳實記錄了她一九七九年專程回台面見總統蔣經國,為「美麗島事件」中被捕政治犯請命的經過。宜蘭鄉親聆聽她的現身說法,重溫這段震動全台的歷史。
卑南族的孫大川學哲學出身,原本覺得文學很「肉麻」,後來卻體認到,原住民四百年語言、文化的流失,唯有從原民文學的創作中,才能找到停損點。孫大川以渾厚的歌聲證明這個論點。
醫生作家賴其萬用儀器診斷病人的身體,卻用「心」去找醫治病人的方式。他的《杏林筆記》記錄了行醫路上的人文省思,昨天他以一篇〈父親的老、病、死〉,感性地坦露為人子者對父親的追思,也為「閱聽文學」畫下圓滿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