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在莫斯科的紅場,俄羅斯男孩、女孩加入少年先鋒隊,戴紅色船形帽,結著紅領巾,手拿前蘇維埃國旗,上面有列寧肖像。部分親共的俄羅斯人努力保存持少年先鋒隊,這曾經是前共產主義青年團。
少先隊的恢復,與中、青年族群「開始懷念曾經厭惡的蘇聯時代」有關。
社會學家研究證明:曾在蘇聯時期度過童年的青年,正彌漫著一種情緒:「我想返回蘇聯,那是我生命中最好的時光。」七○年代青年經歷兩種社會制度,走過對蘇聯的極端排斥,到思想轉變,又開始懷念蘇聯。
蘇聯劇變時期,十三到十五歲的青少年否定蘇聯一切,不屑唱蘇聯歌曲、不看蘇聯影片,認為生活最重要的是快速發財。十五年後,這些人重燃對蘇聯的感情,開始喜歡蘇聯時期的戰爭片,開始肯定曾被自己斷然否定的思想。
童年一切都被理想化,不好的事已忘記,留下的都是美好的。
有部落格寫到:那時生活不像現在,服從於刻板的工作進度表,我們有許多閒暇時間。如果有人生病,就平靜地去醫院治療,不用勉強去工作。」
蘇聯時期自由的空間其實比現在小。大家吃同樣食物,騎同品牌的單車。可是現在,如果你不像恐怖分子,員警根本不會在乎你。但人們依然感覺沒什麼自由。
因為三十歲的人生活得筋疲力盡,無暇感受自由。他們需要工作和賺錢,需要看起來體面,需要操行嚴肅,需要吃沒有添加劑的食物。什麼都需要!
年輕人忙著做生意,但對資本主義的熱情不斷降低以至淡漠。多數人希望有「更大房子,更貴汽車,比別人更有成就」。但當一切滿足了,活著卻枯燥無味!
離開了所謂沒有自由的國家,卻成了自由經濟下沒有自由的人。蘇聯時期權威統治,人們不擔心社會、生活安全,也不敢隨便談論任何事。但如果沒有危害國家安全,也不會有什麼麻煩。
可是現在,進門要密碼,房間要上好幾個鎖,開動電腦要密碼,發個人電子郵件還是需要密碼。青年憂傷回憶童年:早晨去外面玩,回家時路燈已經亮了。整天誰也不知道他們在哪裡,但家長不擔心。
還有個理由,蘇聯時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純淨而不設防。有部落客寫到:「我們有許多朋友,沿著春天的小河點燃篝火;坐在長板凳上談理想;要找誰就順路去見面,或直接去他家敲門。不需要預約。」
當今三十歲人的朋友愈來愈少,因為忙得沒有時間。即使老朋友見面,聚會變得簡短和形式主義。
留戀過去起因於留戀童年,有時慢慢就變成留戀過去的政治體制。蘇聯是與國家發展規模、大國威力結合在一起的時代,給人們帶來穩定生活:沒有失業、恐怖主義和民族衝突,沒有過多貪欲。
在東歐、亞洲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有少年先鋒隊的類似組織,也佩戴紅領巾。俄羅斯的懷舊風會帶動什麼改變嗎?
青年的憂鬱,與其說是懷念社會主義制度,不如說是懷念童年。這種懷念不足以構成對社會制度的衝擊。青年對政治的冷漠,很難想像,如今革命的口號是「還我騎自行車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