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愛在台灣感恩樹灌溉儀式中,邀請盛治仁(右起)、秘克琳神父、天主教博愛基金會執行長歐晉仁、台灣藝術大學校長黃光男、台灣公益組織教育基金會王振軒、雅文基金會總幹事葉淑芬及受惠小朋友廖軒憶,共同為感恩樹灌溉。圖/記者邱麗玥
【記者郭書宏台北報導】為了感念許多在台外籍人士多年來對台灣的無私奉獻,文建會特別規畫「百年奉獻‧愛在台灣」專案,除以文字、影像記錄這群外國朋友的感人事蹟外,更設計一棵名為「愛在台灣感恩樹」的公共裝置藝術,表彰這群國外友人過去百年來的奉獻與耕耘。
「我喜歡台灣這個國家,來了之後就不想走了!」一九六六年,來自義大利的秘克琳神父,在宜蘭羅東北成天主堂服務時創辦蘭陽青年會,不但以自身所長投入教育與醫療等相關領域,並陸續開辦音樂、舞蹈、美術、籃球、桌球等課程。其中,他於一九七二年成立「蘭陽舞蹈團」,迄今已出國演出近四十次,到訪三十餘國家、演出千餘場,以精湛的舞姿傳播台灣的藝術與文化之美,贏得了國際友誼,「我只是讓台灣在困難的國際空間中,綻放精采的藝術文化光芒!」秘克琳神父說。
如同秘克琳神父般,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來,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傳教士,遠渡重洋來到美麗的「福爾摩沙」,他們奉獻終生,在台灣偏鄉海隅深耕厚植,具體實踐「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人道精神,傾其一生歲月投入醫療公衛、社會福利、教育文化及民主人權等領域,為這片土地注入無限的愛與關懷。
為了讓這群外籍人士動人的故事永存民眾心中,文建會委託平日即對這群外籍友人感人事蹟進行整理的台灣公益組織教育基金會,規畫「百年奉獻‧愛在台灣」專案,將以影像、文字記錄這些感人事蹟,後續也將建構專屬網站,內容除了記載外籍人士來台貢獻的史蹟,網站亦將開闢「愛在台灣感恩樹」創作專區。
此專案最別出心裁、引發外界關注的構想,就屬邀請裝置藝術專家劉柏村設計六公尺高的「愛在台灣感恩樹」,樹上果實將刻有奉獻台灣超過三十年的外籍人士姓名,預計十二月完成後,將豎立在台北華山創意園區,表達台灣人民的感恩。劉柏村指出,感恩樹的設計理念為根生土地的概念,象徵著中華民國一百年歷史進程發展中,外籍人士長年在這塊土地上的奉獻與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