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學堂】光陰的故事

小野 |2011.05.16
1641觀看次
字級

初春的某個清晨,我獨自一個人飛往新加坡參加已故台灣導演楊德昌的回顧展,想起上一次到新加坡也是參加台灣新電影的回顧展,兩次的回顧展都是和台灣的新電影浪潮有關。不同的是,上一次是大隊人馬浩浩蕩蕩的來到新加坡,這次,只剩我一個人孤單的上路。在飛機上,我想起了屬於我們共同記憶的那部電影《光陰的故事》。

《光陰的故事》的誕生雖然有點誤打誤撞,可是在那個新的電影形式和內容都蓄勢待發的年代,就像是革命黨員的擦槍走火,一場風起雲湧的「台灣新電影浪潮」就此揭開序幕。詹宏志先生曾經一針見血的形容:《光陰的故事》就像是辛亥革命前的興中會,所有革命黨員都聚集在隸屬國民黨的中央電影公司。這一切,都和中影公司的總經理明驥先生開闊的胸襟和強大的使命感有關。

當時他延攬三十歲上下的段鍾沂、吳念真、陶德辰和我進入決策核心,讓巨大的恐龍換了一個全新的腦袋,於是這隻擁有自己的製片廠、沖印場和好多家戲院的大恐龍就被啟動了。

民國七十一年中影公司聚集了四個年輕導演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合拍「光陰的故事」,分別讓這四個年輕導演自由發揮編導的潛力。陶德辰的《小龍頭》描述一個害羞內向的小男孩沉迷於恐龍的遙遠世界,在現實生活裡卻無法和同儕交往。唯一了解他的小女孩後來又跟隨父母親移民美國,小男孩只好又躲回恐龍的寂寞世界裡。陶德辰在影片中大量用了隱喻和符號,鏡頭精準而內斂。(所謂「誤打誤撞」就是那年中影片廠引進了恐龍大展,上級指示用恐龍來拍一部電影可以節省成本,於是企畫部門藉機發展成四段式電影,只有這一段保留了恐龍。)

楊德昌的《指望》,是藉由一個正經歷初經的少女暗戀一個大學生,後來發現其實他卻是姊姊的男朋友。

「幻滅是成長的開始」這樣簡單的主題,卻被楊德昌用流暢的運鏡和大膽自信的空鏡頭,拍出了驚心動魄的極短篇。柯一正的《跳蛙》拍出鮮活幽默的大學生的生活,例如主角上課用錄音機錄下老師的講課,其他時間瘋狂的玩著各種社團,最後在一場游泳比賽中找回了信心。柯一正在短短的影片中放進了許多歷史的暗示,包括釣魚台事件、八國聯軍等,展現他企圖批判時局的野心。

張毅的《報上名來》說的是一個早上發生的事情,一對年輕夫婦剛剛搬了新家,在匆忙中妻子忘了帶證件而被擋在辦公室外,丈夫只圍了一條浴巾出門打探不留心被反鎖在門外,想要爬進屋內被鄰居誤認是小偷,痛打了他一頓揍。導演諷刺在慌亂的現代社會中,人竟然失去了證明自己身分的能力,小說家出身的張毅企圖用電影表達對現代人處境的同情。在這部合拍的電影中,四個年輕導演各自預告了他們未來完全不同電影的風格。

由「光陰的故事」做為起點的台灣新電影浪潮,在台灣電影史上最重要的貢獻,是透過電影建構了屬於台灣人自己的身分認同、國族歷史和社會文化,在這個運動發生前,所有傳播媒體還不曾使用「台灣電影」這樣的稱謂來描述在台灣拍攝的影片。 它所標榜的「台灣意識」 比九十年代後的台彎本土化風潮整整早了十年,而且最難得的是,它是不分族群和政治屬性的。

每個人的記憶中都有屬於自己的光陰故事,也許是羅大佑寫的那首歌,也許是那部同名收視率很好的連續劇。而我呢,當然是這部快被世人遺忘的台灣新電影。

(本專欄每周一刊出)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