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積極推廣優質公共住宅

 |2011.05.15
2030觀看次
字級

房仲業者公布奢侈稅三讀通過前後的成交客戶分析,過去市場上不少短期投機客是手上有錢、年齡偏長者,在奢侈稅三讀後,投資客退場,二十至三十九歲的購屋人比例增加,其他中高年齡層都衰退。

房市買氣逐漸回升,一方面是百年結婚潮帶動自住需求,加上奢侈稅後量縮價不跌,許多年輕人認為房價仍「有去無回」,反而把握議價機會。

房仲業者公布的成交客戶分析,可以參考,但量縮價不跌,仍需幾十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的房屋,年輕人是否有能力進場,還需進一步分析。

台灣興建公共住宅,常遭預定地附近居民反對,理由之一是怕淪為貧民窟,拉低房價;而台北市政府計畫在空軍總部旁興建「小帝寶」,更遭強烈抨擊。但為解決中低收入民眾居住問題,各國幾乎毫無例外由政府介入住宅市場,興建公共住宅。

歐洲的公共住宅比重最高,歐盟平均為百分之十四,北歐國家百分之二十,其中荷蘭高達百分之三十四,首都阿姆斯特丹更有近半數是社會住宅;德國超過三成;一向強調市場機制的英國,比重也達百分之二十;美、日則為百分之六。

日本早在五、六○年代已掀起國民住宅(日稱公營住宅)建設風潮,七、八○年代改為重質不重量,近來配合都市更新,有不同等級的國宅。郊區大型國宅社區靠近商場、學校、交通便利,規畫完善,成為中產階級嚮往的家園。在東京都心的UR租賃住宅,則因地點好,蓋得豪華,建材講究,吸引中高收入戶,六本木、世田谷、惠比壽、豐洲等地區,高級國宅一屋難求。

香港與新加坡也分別有超過五成、及八成民眾居住在「公屋」中。新加坡的「組屋」通常是大片高樓,建築品質很好,管理維護尤其用心。許多組屋漂亮氣派,彷彿豪宅,毫無廉價國民住宅的感覺。而且社區治安維護良好,不致淪為貧民窟或犯罪黑洞。

台灣早年國宅由於興建品質不良,漏水、管線不通、牆壁剝落,評價甚低;管理維護不當,加上日益老舊,自然容易被視為廉價國宅,甚至貧民窟。在英國,社會住宅已有兩百年歷史,目前約有五分之一家庭(約四百萬戶),是以低於市場的價位租到社會住宅,排隊等待的則有一百八十萬戶家庭。

台灣一般居民排斥社會住宅蓋在自己社區附近,英國社會住宅則多與一般住宅融合在同一區域。如今台北市推動老舊住宅的都市更新,若能仿效日本,配合都更,重質不重量,或區分不同等級的國宅,應較能為民眾接受,也能如英國一般,與一般住宅融合在同一區域。

日本公營住宅自二○○○年後逐漸委託民營,各地方政府則配合都市更新與民營企業合作;英國社會住宅有兩個主要提供管道,一為地方政府供給的國民住宅,另一為非營利住宅協會所建造、提供和管理的地方住宅。

委託民營或與企業合作,能導入企業的活力與彈性,企業管理的效率;公共住宅興建若品質良好,不但不會被質疑為廉價住宅、貧民窟,反而各社區歡迎都來不及。奢侈稅「打房」與公共住宅,可以並行不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