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專題{12}】經濟發展 vs. 生態平衡

蔡良瑞 |2011.05.12
1143觀看次
字級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就像是天平左右的兩個平台,只要倚重了任何一邊,另一邊就會傾斜而失去平衡。在許多國家,為了發展經濟,經常以犧牲生態或是人們原來純樸生活為代價,以致最終「結果」是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我們看到日本,為了發展漁業而圍捕海豚,在趕盡殺絕、殘忍的殺戮過程,甚至將整個海灣都染成血紅色,原因是漁民認為海豚會搶走他們的漁獲。

而在中國的農村,重度汙染的工廠不斷排放汙水、濃煙,卻無人過問,原因是工廠提供了村民就業機會。

在非洲小城市裡,水泥廠日夜不停的生產加工,所製造的粉塵讓許多人罹患嚴重疾病。

這些看起來極為不健康的生存之道,之所以不斷的持續,全部的原因都只有一個││為了發展經濟、為了得到財富。但我們不禁困惑,真的值得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嗎?

為了經濟發展,除了犧牲生態,人們也放棄原有傳統的生活。最近有學者調查,在中國凡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通過的地區,幾乎無一倖免的都遭受到高度商業化的侵蝕,造成當地居民捨棄原有生活,轉而從事為大量湧入的遊客提供各種服務的謀生方式。

只要是利之所趨,人們似乎就可以立刻放棄他們的傳統生活、文化。很多先人留傳的珍貴藝術及智慧因此而流失。

由此看來,人類面對金錢的誘惑,以及為得到金錢而失去生態的意識能力,是相當薄弱的。令人擔心的是,在高度發展經濟為前題的今天,如果一味放任各項發展不加管制,生態要得到全面性的保護幾乎是不可能的,這點恐怕是所有管理單位,以及一般人都應建立起來的危機意識。(本專欄結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