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貧童不間斷
「比我們苦的人還很多,所以資助不能斷。」這句話從劉秋華發生重大車禍、導致眼睛視力衰退、領有輕度殘障手冊的先生嘴裡說出,別具意義,「認養貧童」為這一家人帶來不一樣的視野。而說起資助貧童的動機,還是得從劉秋華高中時全班認養一名家扶貧童開始說起。
劉秋華說:「當時家扶基金會為我們安排與認養童相見歡,在播放溫馨歌曲的旋律時,一個衣著寒酸的小三生從人群中站起來,他的話不多,卻和我們一樣,痛哭失聲;我感受到的震撼不小,原來微薄的力量、一點點錢就可以幫助一個小朋友度過生活的難關。」
不過劉秋華很遺憾高中畢業後就停止了認養。婚後,她和先生商量認養九二一災童,直到先生出事,她才猶豫,是不是該繼續認養?畢竟自己的小孩要照顧,先生也需要人照料。
女人韌性原來這麼強
她壓力極大,獨力扛起家中的工程公司,靠接案子幫助維持家庭經濟,卻因估價錯誤,虧得更慘,還因為家庭、醫院兩邊忙,累到掛急診,「當時我真的很想放棄,什麼都不管了!照顧家人和認養,每件我都想放開,想法很消極。」但朋友鼓勵她:「上天關了妳一扇門,會再為妳開一扇窗,千萬不要放棄。」重傷的先生也告訴她:「如果我們省一點,還是可以幫助小朋友,而且平均一天省不到三十塊。」
劉秋華釋懷了:「要不是申請勞工紓困貸款和親友的幫助,經濟出現轉機,先生也不斷提醒我要寄錢給孩子,說不管我們多苦,過年了他們的紅包絕對不能少,因為他們環境更苦,我不會發現女人的韌性原來這麼強!一旦願意負起責任、決定撐這個家,就會不顧一切的勇往直前。」
先生出院做復健時,認養的孩子是大四生,自己的兒子也就讀大四,夫妻就常對子女說,要惜福、惜緣,同樣是大學四年級,人家環境卻不富裕、父親過世,單親的媽媽還要養一家人!劉秋華也會把認養童的回饋卡片和子女分享,她說,現在兒子和女兒都很乖,讓她很放心。
認養貧童讓劉秋華一家相處更和諧,先生受傷則讓夫妻更甜蜜。過去,她跟先生一起拚事業,能自己賺就不會把機會給別人,現在他們學會對賺錢這件事放手,寧願少賺點,讓給別人做,只求夫妻有多一點的相處時間!劉秋華身為女人的奉獻和慈愛,使她成為幸福的妻子、快樂的母親和貧童心中最好的阿姨。
姑代母職不結婚
隨著新移民人數逐年增加,台灣的弱勢孩童中,有許多都是新移民之子,儘管單身來台的外籍配偶生活不易,常被列為需要救助的對象,但多數婦女還是扛起一家生計。例如嫁到金門的許美鳳,是越南華僑,先生因病過世後,平淡的幸福隨之消逝,她沒有拋家棄子,仍在無一技之長的狀況下,以幫鄰居撿拾雞蛋維生,每月薪水不到一萬元,後來,她因緣際會在資源回收廠擔任清潔工,認真工作的態度獲得主管的肯定,生活才漸漸平穩下來。
住在新北市的陳慧芬則是緬甸華僑,國立藝專音樂系畢業,主修鋼琴,原本家境優渥,卻因緬甸排華事件全家撤退來台,她的弟弟因故長期離家,弟媳不願獨自背負養育子女的重責,離婚後不聞不問,陳慧芬為了照顧姪兒和年老的母親,放棄音樂之路,考取保母執照,姑代母職,放棄自己的幸福,未婚而直接當「媽」,姪兒把她當親生母親一樣孝順,期盼盡快長大,以回報她的養育之恩。
家人需要不能倒
面對重病先生與父母,她們不放棄的態度,也讓人感動。
四十二歲的呂如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婚後育有兩個女兒,從事家庭美髮,四年前先生車禍傷及腦部,智能退化、記憶錯亂,雙眼幾近失明。
她照顧先生到身體穩定後,媽媽卻罹患了膀胱癌,八十多歲的爸爸過度勞累導致心肌梗塞緊急送醫,她必須長時間奔波埔里及桃園兩地,弟弟的憂鬱症也在這時發作。
接二連三的事情爆發,呂如欣卻不埋怨什麼,只擔心年幼的女兒無人陪伴、失去完整的家庭,在民間團體輔導後,學會理財、改善經濟,雖然她自己的身體也不好,生活負擔又重,但她說:「生命總有出口,讓我們有力量走下去,從困難中成長。」所以她從未放棄。
四十一歲的陳秀慧,也因為先生罹患主動脈瘤剝離及腦中風,開刀後仍須插管維持生命,幾度被醫生判定為重度植物人,家族甚至施予壓力,要她離婚。當時她還有三名年幼的子女,小女兒更有語言發展遲緩的現象,雖然離婚了,她卻沒有放棄身為母親、妻子的責任,她選擇同居,以方便照顧小朋友和先生。
每當疲累加身,陳秀慧就到廁所用冷水潑臉,告訴自己:「要加油!家人需要我,我不能倒!」現在她以彈性的清潔臨時工作賺取生活費,而先生也在她的照顧下,從植物人變能拔掉呼吸器自主呼吸,兩人還相約要二度結為連理,更承諾此生不離不棄。
她們是阿嬤 也是媽媽
家有罕病兒,母愛往往凌駕己身的傷痛。高齡七十一歲的沈陳含少,是標準的全職家庭主婦,年輕時先生過世,留下四個兒子讓她撫養,如今年事漸高,還罹患子宮腫瘤、心臟病和高血壓,但因癱瘓而臥病在床的長子更需要她的照顧,所以她還不能老。
她的先生因小腦萎縮症病逝,長子也遺傳了這種病,四肢癱瘓,需要倚賴他人協助生活,沈陳含少不忍長媳年紀輕輕就被綁在病床前,提議簽字離婚,自己拾荒、做粿,養育就讀小一和國二的孫子,擔起照料癱瘓長兒的重任。身為兩個世代的「母親」,沈陳含少遭遇的打擊不少,包括三子與四子先後因疾病、車禍去世。
然而,她不向命運低頭,她說:「雖然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可是只要我還撐得下去,就會繼續照顧他們。」
無獨有偶,苗栗還有一位超級阿嬤,五十八歲就已是兩代的母親了。
「阿嬤,我們回來了!」是張芹嬌每天最喜歡的一句話。年輕時,她是照顧一雙兒女長大的單親媽媽,兒子離婚後,放任三名年幼孩子在家,導致兩個孫子高燒不退,引起智能障礙。罹癌又年老體衰的張芹嬌,為了讓孫子多學習,自己重拾書本,學習特教、社工的專業技能。
在許多社工的幫助下,她常對孫子說:「這麼多人愛我們,阿嬤也會更堅強的保護你們。」她深信,只要自己活著,就是憨孫最大的靠山。
單親媽媽
栽培子女成龍鳳
當先生離去,家庭陷入經濟困境,如何將子女拉拔成人?郭素玉十二年前擔任義警的先生為了拯救溺水者,自己卻不幸溺斃,當時四名子女最大的就讀國二,最小孩子讀小學四年級。加上年邁的公婆需要照顧,郭素玉堅毅的說:「沒有時間讓我悲傷。」四個小孩加上公婆,她每天都要照顧六名家人,她認為生活再累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渾然無覺自己更不該這麼苦。
環境再艱困,她也能栽培四名子女念到大學及研究所,除了自己的辛勞,許多社會上的愛心人士也是一大助力,因此,當她行有餘力時,也主動幫助弱勢家庭,並用自己的經歷,協助正在逆境中的人走出傷痛。她還常告訴子女要懂得感恩回饋,所以,現在她的孩子到家扶中心擔任義工,在學校也盡量參與服務性的社團。
常把「我不怕,為了女兒我會勇往向前!」掛在嘴邊勵志的蕭金緞,則與丈夫離婚後,藉由臨時工的工作來養育三名女兒,現在她成為專職的計程車司機,儘管載客時會因自己是婦女而感到害怕,但她說,為了寶貝女兒,什麼都能克服,「三個女兒的乖巧,幫我解決許多生活上的不便,而且她們還會鼓勵我。」
家住彰化的周春美同樣一人養三個兒子,但除了照顧年邁的婆婆、肢障的大哥和重度智障的大嫂外,大哥和三哥的孩子她也要養。家扶社工員蕭舜鴻說:「周春美小時候沒爸爸,是媽媽養她成人,所以一直記得被嘲笑沒爸爸,現在她不希望姪子因為父母疏於照顧,和她有一樣的遭遇,所以乾脆都當成親生子女來照顧。」
大哥的長子就讀師範大學體育系,準備考大學時,周春美每天清晨五點,騎輕型機車載他去念書,這段路來回二十公里。這群孩子沒有讓周春美失望,個個成績都優秀,還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
兩年前,扛起一家九口責任的周春美罹癌了,但她依舊兼任多項臨時工,空檔之餘還積極上課,學習自殺防治和情緒管理的課程。她更常到學校當講師、去家扶中心作義工,只因為自己曾受到許多人幫助,想快點回饋。她不讓悲觀的念頭影響全家,問她為什麼願意承擔這麼多責任?她沒想太多,只說「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