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關懷,嘉藥科大的學生還能作「義診」,他們拜訪位於市中心的一所醫院,這所醫院建築外觀古色古香,興建至今已有百年歷史。黃宜淞說,醫院旁是當地精英大學,藥學更是全國前十名的科系,但人才留不住,薪水低、升遷不易,政府只好強制規定要在國內執業兩年,才能向外發展,他認為台灣應該借鏡,思考人才外流的問題。
莊琇婷參觀學校教室與實驗室後,觀察到不僅建築老舊,桌椅也有歷史痕跡,相較之下,台灣的學校真是好太多!設備齊全、桌椅舒適、隔音設備佳,從來沒想過台灣這麼好。義診時,身為「未來藥師」的他們,終於得以發揮專業,他們幫民眾量血壓、體溫跟體重,還去調劑室幫忙配藥,此舉讓成員黃宜淞學會反思台、菲兩地的醫療環境,了解不足之處,體認到醫療關係著人的生命與安全,實在是馬虎不得。林均柏也有相同感觸:「回歸專業層面,我體會到光有慈悲心還不夠,如果一名藥師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就不能給需要幫助的人正確指引;學校所學的,是助人的工具,與其著眼如何獲取執照,不如思考為什麼要得到?現在我會想,是因為將來要用這張執照去幫助更多的人!那才是獲得職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