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抗生素是殺死細菌的利器,但使用頻繁導致細菌有愈來愈強的抗藥性,中央研究院找出一個特定酵素基因,加入後線抗生素「替考黴素」,發現可產生許多衍生化合物,其中編號二十五號化合物在動物試驗中,對具抗藥性的腸球菌殺菌效果,是目前後線抗生素的十倍至一百倍,成功增強抗生素藥效。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宗璘表示,「萬古黴素」和「替考黴素」是抗生素的最後防線,若出現抗藥性細菌,會面臨無藥可治的情形,目前有三種新型抗生素正進行臨床試驗,利用有機化學合成的方式提高抗生素藥效;他的研究團隊嘗試另一條途徑,以天然產物抗生素作研究主體,來源則是放線菌分泌出的特定酵素。
研究團隊花費四年時間,將放線菌進行基因定序,找出酵素Dbv29加入抗生素「替考黴素」,利用其催化特性和還原胺化方法,產生不同碳鏈結購的化合物,這些「替考黴素」衍生物如同新型抗生素,注入帶有抗藥性腸球菌的老鼠血管,發現降低菌落數的效果,比既有的後線抗生素更好,可達十倍至百倍,成果獲刊知名期刊《自然化學生物》,並同步在台、美申請專利。
李宗璘指出,這項新技術提供開放新型抗生素的新選擇,只要將碳鏈結構做一點改變,就能讓細菌對這個抗生素有不同敏感性,可望藉此增強藥效、延長藥物的壽命。
他說,研究成果顯示,編號二十五號化合物有機會成為下一代抗生素,待進行毒物試驗及人體臨床試驗後即分曉。